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浅谈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浅谈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摘要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词作风格哀婉沉重。

对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词作风格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风格目录引言 (1)一李清照前期的词作风格 (1)1.1歌颂大自然和青春年华 (1)1.2伤春惜春 (2)1.3对爱情的向往表白 (2)二李清照后期的词作风格 (3)2.1思念故乡怀念祖国 (3)2.2感叹自己身世 (4)2.3感伤国破家亡,人民疾苦 (4)结论 (5)参考文献 (5)引言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在屈指可数的女作家行列中,她是一位佼佼者,她的诗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后人的好评,特别是她的词,达到了婉约派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年不详,大约活了七十多岁,李清照才情极高,在宋代刊有《漱玉词》,现已失传,今辑录所得词仅七十余首。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安的南宋初年,生活从优裕走向苦难。

因此,她的词作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指的是: 公元1126 年的“靖康之变”,即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

李清照南渡前生活一度非常美好,她所关注的是一些关于自然青春爱情方面的话题,词作的风格是清新自然委婉细腻,后期因为丈夫的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凄婉哀痛忧虑深沉。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作风格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是靖康之变,南渡之前,她过着美好快乐的生活,只是偶尔有那么一点“闲愁”,所关注的是自然,青春和爱情。

因此她前期词的风格多为: 自然清新,色调明朗,细腻委婉。

前期词作内容都是欢快无忧的,充满着情趣的。

她的前期词共有三类: 一类是歌颂大自然和青春年华; 一类是伤春惜春; 一类是对爱情的向往表白。

1.1歌颂大自然和青春年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很关注大自然和青春年华,从她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前期词作的风格是清新自然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大致是作者十六岁( 宋哲宗元符二年即1099年) 所作,此时作者刚来到汴京不久。

在这首词里,她回忆过去在溪亭游览的情景,那天已近黄昏,在溪亭游玩喝酒,竟然一醉不醒,当然也就忘记该回家了。

等到兴尽醒来,夜幕已经来临,匆匆忙忙解缆绳划船回家。

仓仓促促中,误划入荷花丛中,船儿在荷花丛中打转,不知回家的路将怎么走。

糟糕! 在踟蹰中,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暮色中。

此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位天真无邪的少女游览溪亭的画面,很清新,很明朗,让我们看到了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快乐自由。

这首词叙事写景相互交织,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而有趣味的观察。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将生活中的微小画面刻画的十分细致,意境轻松活泼,语言清新自然。

1.2伤春惜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情世界,在她十五六的时候,她就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细腻的感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作是作者婚前所作,是一首表达少女伤春的作品。

惜花伤春是古代作家的一种思想寄托,其中包含了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李清照的这首词,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早上起床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前两句是对昨夜的回忆,昨夜女主人公不断地听到风雨声,时刻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根本睡不安稳,作者牵挂着花在一场风雨后的命运,难以入眠,只好借酒消忧。

这场风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作者一夜都在为此担忧,所以她一早醒来,便不顾酒劲未下,迫不及待地询问丫鬟,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丫鬟冷漠的回答和作者的迫不及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命运的关注,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感。

这首词描写的整个画面就两个人:主人公和丫鬟。

主人公猜想的画面很简单———“绿肥红瘦”。

整首词风格比较细腻简明。

1.3对爱情的向往表白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像所有年少的女子一样,对于爱情有着美好的懵懂。

李清照对于爱情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末夏初的早晨,作者荡完秋千,从秋千横板上跳下,因为使劲过猛而摔倒在地上,多亏两手的支撑身体没有摔倒,却弄脏了她那干净白嫩的双手,她从地上爬起来并且懒洋洋地擦拭她的双手时,汗水却从薄薄的的衣裳里透出。

正在她陶醉其中并准备宽衣放松之时,猛然看到了一位来客,她便慌乱地躲闪,慌忙中竟然跑掉了鞋子,飞快地躲到了半掩着的门后,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下来,当她觉得自己的狼狈相被门掩住的时候,便悠闲地观察这位不速之客。

整首词的节奏轻快,画面清新,感情含蓄委婉。

全词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把一位妙龄少女那俏皮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写出了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形,是词人对爱情的最初向往。

少女时的作者对爱情的向往是轻松愉悦的,但在词作方面真正的爱情生活主要是写对丈夫的思念和等待。

在她那些反映与丈夫离别之后相思之苦的作品中,她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及对丈夫的相思。

这一篇篇的爱情表白,实际上是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宣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写的,作者于崇宁年间,因受党争诛连,被迫归宁后,与丈夫分隔两地,因思念丈夫赵明诚而作。

词的开头交代了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的秋天。

丈夫远在他乡,她触景生情,不由牵挂思念自己的丈夫,内心之苦是跃然纸上。

作者“独上兰舟”,想借泛舟来消愁。

一个“独”字就点出作者内心排解不掉的相思之苦。

作者的这种感情被自己描写得细腻而含蓄,那原本无形无状的愁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具体的生命力,刚刚才跳下作者的眉头,却又直奔作者的心头。

整首词用含蓄委婉的手法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那细腻的相思之情。

在那个封建枷锁牢固的年代,作者这么自由地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细腻感受,值得敬佩。

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大自然及青春年华,对于国家和人民没有留意多少,但是靖康之变后,政局变动,李清照的生活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词的创作也随着生活和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

二李清照后期的词作风格李清照后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受离异系狱的灾难。

这位瘦弱的女词人遭受着心理和身体的无情折磨和摧残。

对于心思细腻感情丰富的李清照,这是多么催灭人性的后半生。

这一切使得她后期的作品在题材风格方面都与前期不同,她南渡后的词作有明显的变化和进展。

她这时期的作品主要写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对丈夫的深切悼念。

同时,也倾诉了词人对祖国山河故土的思念。

她后期的作品风格比较凄婉悲切,忧愤深沉,色调暗淡。

2.1思念故乡怀念祖国南渡后,李清照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身在异乡的她对家乡和故国有着深深的思念。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李清照南渡以后居建康之日,其词作主调深沉,内容多为感时伤怀,怀乡念国之情。

”“从此词的主调和内容来看,当为南渡之初居建康时作。

”这首词开始就用一个“寒”一个“霜”字点出词作的时间是在深秋。

上阙写深秋凄凉的晚景,暗含作者悲秋伤时之情。

接着又写酒后喝茶,梦醒后闻到“瑞脑香”,写作者的寂寞无聊。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写出了作者苦闷,愁容满面。

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思乡怀国的凄苦哀婉之情。

2.2感叹自己身世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当流寓越中后,其词主调不仅深沉,而极沉郁凄苦,内容多为飘零之苦,孤冷之悲,身世之感,家国之痛。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秋日黄昏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词人晚年饱经国破家亡,离乱战患的伤痛之后,孤独凄凉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愁。

开篇选用了七对叠字,缠绵哀怨,制造出了浓浓的凄切哀愁气氛,将词人凄惨空旷寂寞的心境表现得极为真切。

接着词人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愁情,真切地显现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下片由上片对凄凉心境的描写转入对残败秋景的叙写,继而转入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和秋愁,美好的时光都已流逝,留下来的只有凄楚与心酸。

一个孤苦自怜的思妇形象便跃然纸上。

“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些残秋愁惨不堪的景色无不触动愁思。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和自我解嘲中作结,给人以“诉不尽的愁苦”之感,大大丰富深化了词的内涵,充满悲伤和忧郁情调。

这整首词的风格哀婉深沉,将作者晚年的凄苦和孤独深刻地揭露了出来。

2.3感伤国破家亡,人民疾苦能代表李清照南渡后词风的词作有很多,如下面这首《武陵春》:[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春天在金华写的。

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 岁,经历了很多人生苦难。

国破家亡,面对种种不幸,主人公无助无望,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叹,进而未语泪先流,哀婉凄苦。

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却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一个物化的“愁”字,赋予它重量,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使人感觉更强烈。

因为词人从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载不动了。

全词写的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

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李清照后期的词不仅仅是写自己的痛苦和不幸遭遇,同时,她也是在写整个社会的悲剧和灾难。

她的词作表现出凄惨哀痛的情绪。

结论综上所述,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是在抒写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后期的词作,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自己生活的变动而发生改变,由前期清新明快,到后期的哀婉凄苦。

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丰富的情感,超奇的理想,独特的创造力,造就了李清照前后期词思想内容和风格的变化,也为她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参考文献[1] 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45~46[2] 艾治平.《婉约派的流变》[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32~33[3] 西渡.《名家读唐宋词》[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54~55.[4] 杨义.《宋词选评》[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2006,17~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