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第一部分 专题12 城市与城市化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卷:第一部分 专题12 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十二城市与城市化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

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吉林市第三次调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空中连廊(也被称为人行天桥系统)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图为深圳福田区某城市功能区局部空中连廊景观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的空中连廊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A.住宅区B.工业区C.商业区D.文化区答案C解析空中连廊方便行人出行,一般建在人流多的商业区,C项正确。

2.深圳建设空中连廊系统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城市功能分区B.充分利用城市空间C.改善城市生态环境D.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答案B解析空中连廊系统不能改变城市功能区,不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不可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它只能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可缓解交通拥堵。

3.与在路面行走相比,空中连廊最突出优点是()A.省时B.安全C.方便D.舒适答案B解析空中连廊为人行天桥系统,专为行人设计建设,将人车分离,对于行人来说最为安全。

(2019·高考模拟预测卷)下图为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图中地租等值线凸出方向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距市中心远近B.交通通达度C.大气环境质量D.盛行风向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地租等值线中间数值高于周围,所以地租等值线向低值区凸出的位置交通通达度高,凸出方向与距市中心远近无关;与大气环境质量、盛行风向关系很小。

5.相比较,在甲处最适合布局()A.商业区B.现代农业区C.工业区D.高级住宅区答案A解析甲处地租水平偏高,说明该处交通通达度高,最适合布局商业区。

6.若在甲处新建高铁站点,产生的影响可能是()A.甲处地租价格上涨B.出现大量住宅区C.形成新的商业区D.干扰市内交通布局答案A解析甲处新建的高铁站点会使该地地租价格上涨。

(2019·四川遂宁一诊)2018年9月28日,位于北京二环路附近的官园批发市场永久闭市,标志着西城区多家区域性批发市场全部关闭。

关闭官园等批发市场是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具体要求。

下图为北京市主要道路和西城区部分批发市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关闭官园等批发市场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B.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C.减轻城市大气和水体污染D.完善和提高城市服务职能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关闭官园等批发市场是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具体要求”可知,关闭官园主要是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利于缓解城市人口和交通压力,故A项正确。

8.官园等批发市场关闭后,在其附近应增设()A.大型商场B.社区医院C.小商品超市D.中小学校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官园等批发市场位于城市中心附近,地价较高,宜发展商业,可布局小商品超市,C项正确;大型商场占地面积大,应选择在地价较低的地区,排除A项;社区医院分布在居民区,排除B项;中小学校占地面积较大,应远离商业区,排除D项。

9.未来,官园等批发市场所在地最可能成为()A.高档住宅区B.交通枢纽C.高技术工业区D.金融服务区答案D解析官园等批发市场所在地地价较高,宜发展高级服务业,故D项正确。

(2019·广西名校联合考试)在云南中部高原区,有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下图),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一颗印”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高墙小窗或无窗,中间有小天井,布局紧凑,空间小巧,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分布。

据此完成10~12题。

10.“一颗印”布局紧凑、空间小巧的特点说明当地()A.四季如春B.森林资源丰富C.平地少D.风沙大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一颗印”分布在云南中部高原区,这里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平坦土地很少,适合修建“布局紧凑,空间小巧”的建筑,故C 项正确。

11.“一颗印”建筑中间设有小天井的主要目的是()A.收集雨水B.利于采光C.抵御严寒D.观测星空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高墙小窗或无窗”信息可知,“一颗印”建筑中间设有小天井的主要目的是采光。

12.近年来,昆明市区的“一颗印”古建筑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化推动的改、扩建B.频发地震引发的毁损C.古建筑自身老旧、破落D.人们居住习惯的改变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信息“近年来”“迅速减少”可知,造成古建筑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发展,导致一些古建筑民居被拆。

(2019·山东青岛一模)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员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

如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

据此完成13~15题。

13.推测M省最可能是()A.辽宁B.上海C.湖南D.安徽答案C解析读图,结合材料可知,M省在2000~2005年间,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镇区人口增长为负值,慢于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应为我国的大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周边镇区人口向城区迁入,图中M省镇化贡献率在2010~2015年为正值,说明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使得周边地区的镇区人口增长速度增快,故C项正确。

14.2000~2005年,吉林省的()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2000~2005年吉林省的镇化贡献率大于1,说明镇区人口呈现正增长,而城区人口负增长,镇区人口总数上升,城镇人口总数在增加,故D 项正确。

15.图示时间段内,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重庆的镇化贡献率在2000~2005年高于陕西,2010~2015年低于陕西,则重庆的城化贡献率在2000~2005年低于陕西,2010~2015年高于陕西。

(2019·博雅闻道—衡水金卷联合质量测评)城市常住人口不等同于户籍人口。

下图为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较图。

据此完成16~18题。

16.导致两类城镇化率差异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B.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C.城市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D.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答案B解析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城市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故B项正确。

17.缩小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将有益于() A.抑制城市房价上涨B.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C.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D.提高更多人口的公共服务待遇答案D解析缩小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必须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取得所在地户籍,这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待遇,故D项正确。

18.自2014年开始,两类城镇化率差异呈减小趋势,其原因可能是()A.回乡再就业等政策实施B.城镇内就业机会减少C.农村耕地增多D.户籍管理趋严答案A解析两类城镇化率差异缩小,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回乡,二是所在城市放宽落户政策。

受回乡再就业等政策实施的影响,部分务工人员返回家乡,造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降低,缩小了两类城镇化率差异,故A项正确。

(2019·天津高考)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回答19~20题。

19.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答案B解析根据图例,2016年与2004年相比,城区的西北部居住用地占比增加明显,B项正确;读图可知,乙河以西、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占比基本没变,A项错误;读图可知,乙河以东地区中,南部工业用地增加最明显,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部,C项错误;读图可知,乙河以东地区中,居住用地占比普遍增加,沿河地区并不集中,D项错误。

20.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从2004年到2016年,主城区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重普遍上升,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比重必然下降,工厂和人口的骤增必然导致交通压力增大,有效对策只能是完善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效率,D项正确;读图可知,新增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均未向沿河地区集中,A项错误;工厂增多,就业岗位会增加,B项错误;本图显示的是主城区,且图中显示的居住区分布相对均衡,C项错误。

(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

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

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

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下图),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

据此完成21~22题。

2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新加坡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说明其发展多中心空间体系的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故A项正确。

2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水平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故C 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6分)23.(2019·江苏七市三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