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产工艺及水泥熟料的形成水泥生料经过连续升温,达到相应的温度时,其煅烧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熟料。
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C3S)、硅酸盐二钙(C2S)、铝酸三钙(C3A)、铁铝酸四钙(C4AF)等矿物所组成。
硅酸盐水泥生料通常是用石灰石、黏土及少量铁矿石等按适当的比例配制而成。
石灰石的主要组成是碳酸钙(CaCO3)和少量的碳酸镁(MgCO3),黏土的主要矿物是高岭石(2SiO2·Al2O3·2H2O)及蒙脱石(4SiO2·Al2O3·9H2O)等,铁矿石的主要组成是氧化铁(Fe2O3)。
硅酸盐水泥熟料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石灰石、黏土、铁矿石等主要原料经过加热,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C3A、C4AF、C2S和C3S等矿物的过程,不论窑型的变化如何,其过程是不变的。
一、煅烧过程物理化学变化水泥生料在加热煅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自由水的蒸发(二)黏土质原料脱水和分解(三)石灰石的分解(四)固相反应(五)熟料烧成(六)熟料的冷却(一)自由水的蒸发无论是干法生产还是湿法生产,入窑生料都带有一定量的自由水分,由于加热,物料温度逐渐升高,物料中的水分首先蒸发,物料逐渐被烘干,其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100~150℃时,生料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这一过程也称为干燥过程。
(二)黏土质原料脱水和分解黏土主要由含水硅酸铝所组成,其中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比例波动于2:1~4:1之间。
当生料烘干后,被继续加热,温度上升较快,当温度升到450℃时,黏土中的主要组成高岭土(Al2O3·2SiO2·2H2O)失去结构水,变为偏高岭石(2SiO2·Al2O3)。
高岭土进行脱水分解反应时,在失去化学结合水的同时,本身结构也受到破坏,变成游离的无定形的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其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为下一步与氧化钙反应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900-950℃,由无定形物质转变为晶体,同时放出热量。
(三)石灰石的分解脱水后的物料,温度继续升至600℃以上时,生料中的碳酸盐开始分解,主要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和原料中夹杂的碳酸镁进行分解,并放出二氧化碳,其反应式如下:实验表明:碳酸钙和碳酸镁的分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600~700 ℃时碳酸镁已开始分解,加热到750 ℃分解剧烈进行。
碳酸钙分解温度较高,在900 ℃时才快速分解。
碳酸钙(CaCO3)是生料中的主要成分,分解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其分解过程中消耗的热量约占干法窑热耗的一半以上,其分解时间和分解率都将影响熟料的烧成。
因此,碳酸钙的分解是水泥熟料生产中重要的一环。
碳酸钙的分解具有可逆的性质,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则随着碳酸钙的分解,气体CO2的总量的增加,其分解速度就要逐渐减慢甚至为零。
因此,在煅烧窑内或分解炉内加强通风,及时将CO2气体排出则是有利于碳酸钙的分解,窑系统内CO2来自碳酸盐的分解和燃料的燃烧,废气中CO2含量每减少2%,约可使分解时间缩短10%。
当窑系统内通风不畅时,CO2不能及时被排出,废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影响燃料燃烧,使窑温降低,废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和温度降低都要延长碳酸钙的分解时间。
由此可见,窑内通风对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固相反应黏土和石灰石分解以后分别形成了CaO、MgO、SiO2、Al2O3等氧化物,这时物料中便出现了性质活泼的游离氧化钙,它与生料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和三氧化二铝等氧化物进行固相反应,其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水泥熟料中各种矿物并不是经过一级固相反应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多级固相反应的结果,反应过程比较复杂,其形成过程大致如下:应该指出,影响上述化学反应的因素很多,它与原料的性质、粉磨的细度及加热条件等因素有关。
如生料磨得愈细,混合得愈均匀,就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固相反应的进行。
如从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来看,黏土中的二氧化硅若是以结晶状态的石英砂存在,就很难与氧化钙反应,若是由高岭土脱水分解而来的无定形二氧化硅,没有一定晶格或晶格有缺陷,则易与氧化钙进行反应。
从以上化学反应的温度不难发现,这些反应温度都小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熔点(如CaO、SiO2与2CaO·SiO2的熔点分别为2570℃、1713℃与2130℃),就是说物料在以上这些反应过程中都没有熔融状态物出现,反应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
因此叫固相反应,又由于以上反应在进行时放出一定的热量,因此,这些反应又统称为“放热反应”。
(五)熟料烧成由于固相反应,生成了水泥熟料中C4AF、C3A、C2S等矿物,但是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C3S要在液相中才能大量形成。
当物料温度升高到近1300℃时,会出现液相,形成液相的主要矿物为C3A、C4AF、R2O等熔剂矿物,但此时,大部分C2S和CaO仍为固相,但它们易被高温的熔融液相所溶解,这种溶解于液相中的C2S和CaO很容易起反应,而生成硅酸三钙:2CaO·SiO2+CaO → 3CaO·SiO2(C3S)这个过程也称石灰吸收过程。
当然,C3S也可以通过固相反应来形成,但是煅烧过程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这种办法在工业上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大量C3S 的生成是在液相出现之后,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组成一般在1300 ℃左右时就开始出现液相,而C3S形成最低温度约在1350 ℃,在1450 ℃下C3S绝大部分生成,所以熟料烧成温度可写成1350~1450 ℃,它是决定熟料质量好坏的关键,若此温度有保证则生成的C3S较多,熟料质量较好;反之,生成C3S较少,熟料质量较差。
不仅如此,此温度还影响着C3S的生成速度,随着温度的长高,C3S生成的速度也就加快,在1450 ℃时,反应进行非常迅速,此温度称为熟料烧成的最高温度,所以水泥熟料煅烧设备,必须能够使物料达到如此高的温度。
否则,烧成的熟料质量将受影响。
任何反应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C3S的形成也一样,它的形成不仅需要有温度的保证,而且需要在该温度下停留一定的时间,使之能反应充分。
煅烧较均匀的回转窑所需时间可短些,时间过长易使C3S生成粗而圆的晶体,使其强度发挥慢而低,一般需要在高温下煅烧20-30min。
C3S是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影响C3S的生成因素如下:1、生料的组分数对液相生成的影响组分数增加,最低共熔点降低,尤其是组分中增加熔点低的物质时,液相出现的温度更要降低。
硅酸盐水泥熟料中一般都有少量镁、碱、硫等其他组分,其最低共熔温度约为1250-1280 ℃,虽然这些次要组分能使液相提早生成,但它们是有害组分,对其含量都有一定的限制。
2、化学成分的影响一般铝酸三钙(C3A)和铁铝酸四钙(C4AF)在1300 ℃左右时,都能熔成液相,所以称C3A和C4AF为熔剂性矿物。
液相量是随着Al2O3和Fe2O3的增加而增加,熟料中MgO、R2O等成分也能增加液相量。
一般硅酸盐水泥熟料成分生成的液相量可近似用下式进行计算:C3A和C4AF都是熔剂性矿物,但它们生成液相的黏度是不同的,C3A形成的液相黏度大,C4AF形成的液相黏度小。
因此,当熟料中C3A和Al2O3含量增加,C4AF或Fe2O3含量减少时,即熟料的铝率增加时,生成液相黏度增加,反之则液相黏度减小。
因此,液相量的多少和黏度的大小,对C3S的生成会有很大影响,如果液相量多、黏度小,有利于C3S的生成,因为液相量多时,CaO和C2S在其中的溶解量也多;黏度小时,液相中CaO和C2S分子扩散速度大,相互接触的机会多,故反应进行得充分。
但应注意,如果液相量过多,黏度过小,则会给煅烧操作带来困难,如易结圈、烧流等;同时,因为硅酸盐矿物的减少将会影响熟料质量。
3、煅烧温度的影响提高煅烧温度可降低液相黏度,由式(1-1)、式(1-2)可看出,煅烧温度的提高也使液相的百分含量增多。
但煅烧温度不宜过高,煅烧温度过高了在窑内易结大块、结圈等弊病;而且煅烧温度过高还易使C3S生成大而圆的晶体,这个大而圆的晶体很致密,与水作用速度很慢,使强度发挥慢,故最高烧成温度应控制在1450℃。
(六)熟料的冷却当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下降,同时C3S的生成速度也不断减慢,温度降到1300 ℃以下时,液相开始凝固,C3S的生成反应完结。
此时凝固体中含有少量的未化合的CaO,则称为游离氧化钙,温度继续下降便进入熟料的冷却阶段。
熟料烧成后要进行冷却,其目的在于改进熟料质量,提高熟料的易磨性;回收熟料余热,降低热耗,提高热的效率;降低熟料温度,便于熟料的运输、储存和粉磨。
熟料冷却的好坏及冷却速度,对熟料质量影响较大,因为部分熔融的熟料,其液相在冷却时,往往还和固相进行反应。
熟料中矿物的结构取决于冷却速度、固液相中的质点扩散速度、固液相的反应速度等。
如果冷却很慢,使固液相中的离子扩散足以保证固液相间的反应充分进行,就称为平衡冷却。
如果冷却速度中等,使液相能够析出结晶,由于固相中质点扩散很慢,不能保证固液相间反应充分进行,就称为独立结晶。
如果冷却很快,使液相不能析出晶体成为玻璃体,就称为淬冷。
现以C3S-C2S-C3A组成的系统为例来看冷却速度不同,最后所得矿物组成是不同的。
表1 C3S-C2S-C3A系统熟料矿物组成在熟料的冷却过程中,将有一部分熔剂矿物(C3A和C4AF)形成结晶析出,另一部分熔剂矿物则因冷却速度较快来不及析晶而呈玻璃态存在。
C3S在高温下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在1250 ℃时,容易分解,所以要求熟悉产自1300℃以下要进行快冷,使C3S来不及分解,越过1250℃以后C3S 就比较稳定了。
对于1000 ℃以下的冷却,也是以快速冷却为好,这是因为熟料中C2S有α’αβγ四种结晶形态,温度及冷却速度对C2S的晶型转化有很大影响,这可以从C2S的多晶转化式中看出来。
将高温下α-C2S缓慢冷却时:由上式看出:在高温熟料中,只存在a-C2S;若冷却速度缓慢,则发生一系列的晶型转化,最后变为γ-C2S,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由于密度的减小,使体积增大10%左右,从而导致熟料块的体积膨胀,变成粉未状,在生产中叫做“粉化”现象。
γ-C2S与水不起水化作用,几乎没有水硬性,因而会使水泥熟料的强度大为降低。
为了防止这种有害的晶型转化,要求熟料快速冷却。
熟料快速冷却还有下列许多好处:①可防止C3S晶体长大或熟料完全就成晶体。
有关资料表明:晶体粗大的C3S会使熟料强度降低,若熟料中的矿物完全变成晶体,就难于粉磨。
②快冷时,MgO凝结于玻璃体中,或以细小的晶体析出,可以减轻水泥凝结硬化后方镁石晶体缓慢水化出现体积膨胀,使安定性不良。
③快冷时,熟料中的C3A的晶体较少,水泥不会出现快凝现象,并有利于抗硫酸盐性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