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寒假作业检测卷一、语言文字应用(3分×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弹劾/弹丸之地解救/浑身解数畜牧/六畜兴旺B.泊位/淡泊明志长进/身无长物责难/多难兴邦C.皱纹/骤然发生柳花/扭转乾坤溯源/素昧平生D.赡养/瞻仰英雄调试/阴阳调和涤纶/羽扇纶巾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几天,谢亚龙出尽了“风头”。
先是因为谢亚龙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还因为谢亚龙案的扑朔迷离,翻来覆去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
臭名昭著如谢亚龙的,政府官员无出其右者。
有足球比赛的地方,“谢亚龙下课”的吼叫声就会惊天动地。
2010年9月,一位外国的足球巨星对媒体说,我喜欢中国球迷,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球队不喊“加油!”,而喊“谢亚龙下课”!A. 扑朔迷离B. 臭名昭著C. 无出其右D. 惊天动地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亚运火炬是否在境外传递的问题,广州亚组委执委会讨论决定,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广州亚运火炬传递只在中国境内进行。
B.新版《红楼梦》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剧中演员的气质、服装、对白等问题的诸多争议,在这些赞与批之间,导演李少红体味着人间的温情。
C.菲律宾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国家对警队的投入不足,致使警队能应对“恐怖事件”的先进设备非常奇缺,警察处理“恐怖事件”的能力不足。
D.2010年8月8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遇难的150多人中有70多人伤情严重,另有2000多人失踪。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像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
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精髓。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广陵太守张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
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
”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
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
”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
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洪乃升坛操盘歃血而盟,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
而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好。
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
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
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
”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
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
”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
超遂族灭。
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
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喻以祸福,责.以恩义。
洪答曰: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授命于君亲。
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
城中粮谷以尽,外无强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袁绍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
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绍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可复食者。
主簿启内厨米三斗,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众分饮之。
城陷,绍生执洪。
绍素亲洪,盛施帏幔,大会诸将见洪。
洪终不服。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臣未枭.枭:消灭B.致.之于刘兖州公山致:送达,引荐C.并勒.所领兵勒:率领D.责.以恩义责:责任2.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臧洪“讲义气”的一项是(3分)①唯恃臧洪,当来救吾②乃设坛场,方共盟誓③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
④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⑤盛施帏幔,大会诸将见洪⑥使作薄粥,众分饮之A.①③④B.③④⑥C.②③⑥D.②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卓杀了汉灵帝,危及社稷,臧洪游说张邈起兵反董,张超和其兄长张邈等人与臧洪盟誓。
B.众人认为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所重用,一定不会自毁前程,空自遭来祸患而远来赴难。
C.臧洪起初受到袁绍赏识,并任命担任青州刺史,任内整肃治安,叛贼莫不逃得远远的,袁绍叹服臧洪的才干,将他调职为东郡太守。
D.臧洪与士兵和城中居民死守城池,粮草已尽,又无援兵,臧洪与将吏士民同甘共苦,直至被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
(3分)(2)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
(3分)(3)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4分)三、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金·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
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
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原为宋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使金,被强留下来,一直未能返宋。
此词写于其即将回中原之时。
(1)词的上阙,诗人是怎样表现作者久居异乡归心似箭的心情的?(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
(10分)1.,未云何龙?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大江东去,、。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l~4题。
晶莹的泪滴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10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来说:“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
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
我便说:“老师,没关系。
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
”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叉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
”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
明年复学时拿看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
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
她拢了栊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
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
”我点点头。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
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
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5分)(1)(2)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分)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义中的作用。
(5分)4.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祷”。
“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6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论宋诗钱钟书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