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题目: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姓名:专业:学号:教师: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摘要:提到四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估计是汶川大地震,那一震让我们始终铭记。

作为一个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感触颇深。

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想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有所认识。

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

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类的贪欲与无休止的索取,结果造成人类活动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有限的资源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致使大量有害污染物的肆意排入自然资环境,进一步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由此造成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灾害”不断增加,如:森林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地质地震灾害,一系列的灾害频繁发生等等,这一系列的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研究灾害地理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灾害给全球人们带来的苦难是无可挽回的,从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经历着无数的灾难,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长江中下游旱灾、云南旱灾,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灾害,这一切都是全球性的问题,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了解灾害地理,了解灾害的发生,以及它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有意去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生,可对众多灾难性的环境性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中提炼期间规律与基本原理,进而从减灾六要素: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与灾后援助与恢复角度,探讨减轻“灾害”的政策及其实施问题。

因此建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灾害地理学”是有必要的,对众多灾害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类,综合研究期间共性,提出指导避免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发生,减轻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影响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以便及时而准确地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影响。

是人们能避免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灾、台风、风暴潮、冻害地震、海啸、火灾、滑坡、农林病虫害等。

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某种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地震是地壳运动剧烈引发的自然灾害,发生大地震后,除了房屋倒塌、火灾、人畜伤亡等直接的损失外,还会诱发火山喷发,海啸和瘟疫等灾害。

水土流失是在强降水天气下形成的自然灾害,严重时常与洪涝灾害并发。

水土流失造成的次生灾害是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此外,抬高河床、淤塞水库,加速灾难性洪水的发生和发展。

全球升温主要由燃烧煤、天然气、砍伐森林等原因造成的,全球变暖,致使冰雪提前、加速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干燥,而且干燥时间加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加剧了森林大火。

森林大火使森林面积减少,燃烧产生的气体又加剧全球变暖。

此外,全球变暖又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从气象学上说,全球变暖使地表升温,从而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力加强,更多降水将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

个别地区龙卷风、强暴雨以及狂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

另外,由于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损耗剧增,再加上升温,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旱灾。

总之,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人类在同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要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联系,不断进行洞察、预测和预防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川省位于我国地势划分的自西向东的巨大梯级的第一、二级之间,地势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西北部的高原大部分海拔在3000-4000m以上,东南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只有400-500m。

四川省属暖湿的亚热带东南季风和干湿季分明的亚热带西南季风交替影响地区。

气候的区域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

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上70%以上降水量都集中在6—9月,而12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仅占降水量的10%左右。

连续四个月最大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由东部边缘的55%递增到西部边缘的80%。

四川省内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明显,主要表现形式为区域性的抬升,局部沿活动断裂的差异性升降及地震活动。

但相对老构造运动,在表现形式上,分布的地域上均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在不同的升幅区内,地壳的稳定性略有差异。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也较多,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等。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的影响,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且分布发育特征各异。

按滑体的物质组成可将四川省的滑坡划分为基岩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两大类。

该类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岩层遇水软化的软弱岩层有关,出现的滑体规模一般均较大,多发生在大江大河谷坡地段,且与沿谷坡的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基岩切层滑坡的发生往往还受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

堆积层滑坡发育在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层中,包括崩积、坡积、残积、冰水堆积、崩坡混杂堆积以及冲积、洪积、冰碛等堆积物形成的滑坡,其滑动面多为下伏的基岩面,也可沿内部的结构面形成,滑坡体规模一般以大中型为主。

四川省范围内的崩塌按其发展进程和受灾方式,可将其分为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两类。

滑移式崩塌:该类型崩塌初始于滑坡,当滑体脱离滑床后,以高速翻滚的方式跌入沟谷或河床。

倾倒式崩塌:此类崩塌一般具备岩性软硬相间的组合特征,经历其漫长的地质风化作用,加之岩体本身具备的节理裂隙发育,在下伏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悬空在重力卸荷等作用下形成倾倒式崩塌;四川省的泥石流类型很多。

按地貌形态划分为:河谷型和山坡型;按成份可分为泥石流、水石流、泥流;按流态划分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

其他地质灾害:地裂缝及塌陷在绝大数地区往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裂缝的出现往往还是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奏。

矿坑涌水和弃渣堆放泥石流时有发生,草地沙化在阿坝州较为突出。

由于四川省的地域广,地貌单元格局和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样。

所处的地貌位置各异,地形差异起伏大,经历的地质构造变动程度不一,因而地质灾害的类型众多,分布和发育程度也不一致。

四川省滑坡、崩塌、危岩的分布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除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有关外,还与易滑地层的分布有关。

滑坡的发育受地形坡度控制。

80-90%的滑坡发生于地形坡度20-50度的斜坡上。

由于断裂带受构造作用影响,岩石破碎,构造裂隙发育,第四系崩坡积土体分布较多,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堆积松散的土层和软弱的岩层为主要易滑地层。

在以上地层分布的地区,加上断裂构造影响,地层岩体更加破碎,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往往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或形成大面积的危岩体。

四川省近年来区域性的滑坡、崩塌和危岩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繁,主要是由大的暴雨过程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引起的,一次大的降雨不仅造成洪灾,而且诱发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岩等的发生和形成。

四川省全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反映了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强度的趋势。

四川省的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的采矿活动频繁,同时不科学地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给矿山和当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采矿形成的弃土、弃渣的任意堆放,又为暴雨激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在地震活动带,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非常多,形成的规模也较大。

全省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于川西山地和盆地边缘区,这些地区由于山高坡陡,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

川内大的断裂带和活动断裂带,成为泥石流的主发育带和活动带。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除受自然地质环境的控制和暴雨激发外,还有部分是与人类活动影响有关的因素影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森林砍伐、采矿弃渣、道路、水利水电、厂矿等工程建设活动。

如川西北地区,特别是岷江上游地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泥石流危害,据中科院山地所的调查,该地区的泥石流沟达1682条,其中不乏由于砍伐森林引起的。

随着四川省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力度的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

近几年在四川西部兴起的水电建设热潮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危害,如乐山市沐川县黄丹镇滑坡即是由黄丹电站的修建使坡体前沿的地下水位抬高,在电站蓄水和放水的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化导致了老滑坡的复活,目前使整个黄丹镇处于滑坡体上。

由于四川省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区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加之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暴雨及日渐频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使之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量多的省份之一。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上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盆周山地多于盆中,河谷多于平坝,工程活动频繁区多于工程活动稀少区。

滑坡和崩塌主要集中分布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雅砻江下游、金沙江下游。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起作控制作用,尤其是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往往破坏岩体的完整性,提供有利岩土体失稳的有利的结构面等有利条件。

地处川滇径向构造与青藏"歹"字型构造的横断山和龙门山地带褶皱、断裂发育强烈,因此地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内降雨呈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每年的5-10月,占降雨量的70-80%左右。

暴雨日数明显增多,洪水期与雨季同步,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降低斜坡的稳定性。

据四川省有发生时间记录的地质灾害统计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的暴发均与暴雨及长时间降水有关,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更与降雨关系密切;在年代分布上,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强,灾害性气候增多,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势陡峻、坡体陡峭的山区,特别是中高山峡谷区。

从四川省历史地质灾害和近期调查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看,每年四川省仅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即达亿元以上。

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更加活跃,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将更加频繁,造成的物质和经济损失将更加严重。

因此地质灾害—这一涉及千家万户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事不得不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