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的起源与发展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

师:同学们都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页第二段落“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

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

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

刀痕非常清晰。

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

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

仰韶文化陶器中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

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

这就表明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绘画以象形为基础,文字也是以象形为基础,象形就是“文”,事物的纹理结构,在“纹”的基础上再加上符号就变成“文字”。

单个的文字创造多了,把它们按一定的法则联接在一起,就成了词和句,把它们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书”。

而用美的方式书写出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书法”。

可见中国书法就是书写汉文字的艺术。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甲骨文:播放多媒体幻灯,欣赏、说明。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

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

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

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

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2.金文:播放多媒体幻灯,《母戊方鼎》和宣王时期的《毛公鼎》欣赏、说明。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母戊方鼎》。

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

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

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3.石鼓文:播放多媒体幻灯,秦《石鼓文》欣赏、说明。

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

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等。

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

《泰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

4.两汉书法:播放多媒体幻灯,《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等欣赏、说明。

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

,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

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

《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乙瑛碑》、《张景碑》、《石门颂》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

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5.魏晋南北朝书法:播放多媒体幻灯,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欣赏、说明。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

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

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

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

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

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

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

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

6.隋唐书法:播放多媒体幻灯,讲解。

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等,已开唐人楷书之先。

隋人章草书《出师颂》,今见者有写本和拓本,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则承前启后,为真草范。

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杰"。

初唐楷书范本,碑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笔法。

盛唐,书家群起,风格纷呈。

李邕行楷书平中见奇,优游不迫;张旭草书一出,彻底变革了"二王"草书的理路,纵横跌宕,若《肚痛帖》、《古诗四帖》皆是,遂有"颠张"、"草圣"之誉。

颜真卿楷书熔铸古今,若《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颜勤礼》、《颜氏家庙》、《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至如其行草书墨迹,有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稿》、《争座位》,以及《刘中使》、《湖州帖》、《送刘太冲》等,以楷法为基,收放得宜,法度森严,为后世推崇,其中《祭侄稿》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怀素狂草书,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若《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至如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馀意,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孙过庭墨迹《书谱》,既是草书法帖,又是空前的书论杰作。

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作品若《玄秘塔》、《神策军》、《蒙诏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气遒。

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频仍,文事废弛,迨杨凝式出,书坛方为之一振,其作品若《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超脱清逸,别有异趣。

7.宋代书法成就。

播放多媒体幻灯,讲解。

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远绍"二王",近接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杨凝式诸家,结体笃实,笔墨润朗,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黄庭坚书法则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诗帖》等。

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结体欹侧多姿,用笔"八面出锋",变化多端,才情毕露,代表作如《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