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一、名词解释1、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相关资料,通过询问、检查、测量等多种方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功能障碍,并对功能障碍的原因、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预后作出客观、准确地判断,同时形成障碍诊断,制订康复治疗目标的过程。

2、代谢当量:代谢当量是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

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

1MET=耗氧量3.5ml/(kg·min)。

3、最大摄氧量:又称最大耗氧量、最大吸氧量或最大有氧能力,是指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

4、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5、失用症:失用症即为运用障碍,是指脑损伤后大脑高级部位功能失调,表现为不存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的情况下肢体的运用障碍,是后天习得的、随意的、有目的性的、熟练能力的运用行为障碍。

患者神志清楚,对所要求完成的动作能充分的理解,却不能执行,不能完成他原先早已掌握了的、病前能完成的、有目的性的技巧动作。

6、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二、简答1、肌力评定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肌力正常。

2、肌张力评定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3、脊髓功能损伤程度分级A—完全性损伤。

在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B—不完全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但肌肉张力增高。

三、1、肌力评定适应对象肌力评定————适应症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2、失认症的主要病因为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和颅脑外伤等。

3、心里测量的方法:纸笔测验、量表发、投射测验、仪器测量。

4、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

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正常的胸式呼吸一次约10-15秒,能吸入约500毫升空气。

腹式呼吸时,横隔肌会下降,腹压增加,感觉好像是空气直接进入腹部,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手上下微微抬放。

5、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44及45区,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又称布若卡氏区(Broca's Area)。

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性刺激。

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6、听觉性语言中枢(韦尼克区的一部分):位于22区,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听觉上的失认),对别人的问话常所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7、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韦尼克区的一部分和位于其上方的角回):位于39和37区,顶下叶的角回,靠近视中枢。

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角回受损使得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大脑长期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形式为主),导致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8、H反射的意义:H反射是脊髓的单突触反射,他可代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H反射亢进,潜伏期缩短、波峰增高,H/M比值升高,这是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时诊断的重要电生理指标之一。

酒精中毒、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潜伏期会延长。

9、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10、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它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

11、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2、残气量:深呼气后肺内剩余的气量。

13、呼吸困难分级标准1级与同龄健康者在平地上同步行无气短,但登山或上楼时呈现气短。

2级平路步行1公里无气短,但不能与同龄健康者保持同样速度,平路快步行走呈气短,登山或上楼时气短明显。

3级平路步行100米即有气短。

4级稍活动,如穿衣、谈话即气短。

14、气短指数:0完全没有气短0.5非常、非常轻微(刚发觉)1非常轻微2轻微3中度(适宜运动训练)4有点严重(适宜运动训练)5严重6严重7非常严重8非常严重9非常、非常严重(几乎最大极限)10最大极限15、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因为此时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

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坚持3到5次。

16、无氧运动: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

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

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运动时氧气的摄取量非常低。

由于速度过快及爆发力过猛,人体内的糖分来不及经过氧气分解,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

这种运动会在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导致肌肉疲劳不能持久,运动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

17、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测定。

18、神经传导速度测量方法:(1)M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MCV的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测定其不同的潜伏期,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

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

波幅的测定通常取峰峰值。

(2)S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于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SCV计算:记录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19、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MCV和SCV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3.NCV的临床应用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损害等。

20、平衡性协调评定: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4单足站立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7弯腰,返回直立位8身体侧弯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10侧方走和倒退走11正步走12变换速度走13突然停止后再走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21、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站立时的支撑面为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之间的面积。

22、平衡的维持机制: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而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肌力在维持平衡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述:脑卒中患者的评定: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吞咽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能力脊髓损伤患者的评定:躯体功能评定、肌肉功能评定、心理功能评定、“活动受限”及“参与局限性”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