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胰超声标准切面及常见疾病

脾胰超声标准切面及常见疾病


2 、内回声均匀,细小的中等回声,比肝脏的回声略
强,随着老年化和脂肪组织含量增多,胰腺回声 略偏强。 3 、正常人的胰管显示为横贯胰腺实质的两条平行的 中强回声线,平整明亮,中间为管腔。
正常胰腺超声探测要点
利用标识血管来判断胰腺的位置:
观察胰腺大小、边界、回声。
观察胰管管径和走行。
观察是否有占位 ,如有病灶判断是否受到挤压、推移、 包绕、或血栓。
脾外伤
被膜下破裂:
于脾表面与被膜间可探及无回声 区,内可见散在点状回声飘浮。
中央型破裂:
为脾实质内部破裂、出血,声像 图为脾外形轮廓规整、清晰,实 质区见无回声区,伴散在细小点 状回声,外形不规整。
真性脾破裂
中央型脾破裂
被摸下脾破裂
脾梗死
脾脏多显示肿大,病变区可 单个或多个,呈楔形或三角 形的弱回声区,尖端指向脾 门,基底较宽,内部可有散 在的强回声斑。 彩色多普勒超声于病变处无 血流信号显示。 梗塞区伴随纤维化和机化而 回声逐渐增强,呈现强弱回 声相间的复杂图像。
单纯性脾囊肿多无 自觉症状。
脾外伤
中央破裂、被膜下 破裂及真性破裂。
脾结核
是结核病的局部 表现之一
脾肿大
当在助缘下显示 脾脏声像图时, 应提示为脾肿大;
有良性、恶性两种
脾梗死
某原因引起脾动脉 或其分支栓塞
脾脓肿
全身感染性疾病 时脾脏继发改变
脾脏弥漫性肿大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结构消失,表面呈结节状,质
胰腺长轴切面(显示胆总管)
胰尾长轴切面
胰腺断面解剖
在纵切面,可以观察胰腺的横径。
沿下腔静脉纵切,位于下腔静脉与左肝之间,可以观察到胰头,呈椭圆形。
沿腹主动脉纵切,位于腹主动脉及左肝之间,可观察到胰体,呈三角形。
由胰体再往左侧,相当于腹主动脉左缘,纵切时可观察到胰尾,亦呈三角 形。
51
胰腺头部纵切面
脾脓肿
全身感染性疾病时细菌经血行至脾 脏,或脾囊肿继发感染所致。超声 图像特征: ①脾脏肿大,脓肿呈圆形或椭圆形, 壁较厚,内缘不整齐; ②脓腔内呈液性暗区,其内可见散 在的细小点状回声,或呈混合性回 声
脾结核
声像图显示脾内均匀密布米粒 大小低回声团块,边界较清晰。 在慢性血行播散性结核时脾脏 轻度肿大。声像图表现大小不 一、分布不均匀实性团块,可 呈现强回声、低回声或蜂窝状, 边界较清晰,有钙化时见强光 斑及声影。
脾门处的动静脉相通测血管分支,副
脾位置从横膈到阴囊都有报道。
形。其二:脾脏手术切除。
游走脾 脾区扫查见不到脾脏的回声,腹腔 其他部位扫到实性肿块,轮廓、形
内脏转位
脾脏位于右季肋区,肝脏胆囊位于 左季肋区。
状、内部回声均与脾脏相同,同时
可显示脾门及脾血管。
副脾
内脏转位
游走脾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脾囊肿
干扰。
2 、仪器的选择
选用腹部超声探头, 3.5MHZ ,获得高分辨力和高清晰度的图像要调试放大 器和增益的深浅,调节聚焦数等,以胰腺轮廓清楚、形态结构可见为准。 3 、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半坐位或站立位
胰腺长轴断面-上腹横切扫查
胰腺长轴切面
胰腺长轴切面(包括左肾静脉)
胰腺长轴切面(包括右肾动脉)
二、脾的探测方法和途径
(一)探测仪器 脾的探测选用高分辨力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3.5~5.0MHz,仪器增益条件与肝超声探测相同。 脾的探测选用高分 辨力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仪器增益条件与肝超声 探测相同。
(二)检查前患者的准备
探测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不宜在饱餐后进行,空腹探测图像更清 晰,以免脾过多的向后方移动。为清楚显示脾门区、胰尾、左肾附
脾恶性淋巴瘤
图像特征:脾脏增大,形态失常。肿
瘤呈单发或多发的类圆形低回声区, 边界清晰,边缘整齐。病灶<1cm时 可呈弥漫性点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 为瘤内及周边丰富动脉血流。
良 性
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
脾实性占位
恶 性
脾血管瘤
与肝血管瘤类似,边界清晰,边缘欠 规则,回声增强,病变区内可有圆点 状、细短管状无回声区,有少数呈低 回声区。彩色多普勒病变内外仅见点 状静脉血流。
脾的位置毗邻关系
脾位于腹膜腔内左季肋部后外侧,处于第9~11肋腋前线与腋后线之间,
其长轴与第10肋骨一致。正常范围:长度、宽度、厚度:长10-12cm,
宽6~8cm,厚3~4cm,重110--200g,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面前方与胃底及胃体相邻,其后方与左肾及左肾上腺相贴,其下方与结肠脾
曲相接,脾门与胰尾相邻。
脾脏囊性病变
单纯性脾囊肿
脾脏大小形态无明显 变化或局部隆起,实 质内见多个或单个大 小不等类圆形无回声 区,后方回声增强。
多囊脾 形态失常;②脾实 质内大小不等多个 液性暗区;③本病
脾表皮样囊肿 增大;囊肿近圆形,
脾包虫囊肿
①脾脏多显著增大, 囊肿较大,脾体积常
囊壁厚而光滑。可见
“双边”结构,厚约 价值。与肝包虫一样, 囊沙型,母子囊型。
脾、胰超声扫查规范
刘 影
脾脏
01 04
正常脾超声基础:脾的解
剖概要
02 03
脾的探测方法和途径
脾超声探测要点
正常脾声像图表现和超声 测值
05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一、脾的解剖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脾的形态呈长椭圆形,多似 橘瓣样或蚕豆样。分为膈面和脏面,脏面中央凹陷处为脾门, 有脾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是重要的超声探测标志。
1 、胰腺弥漫性肿大,形态饱满,超出正常值,轮廓清晰、整齐。
2 、实质回声减低,炎性发作时减低程度较少。
3 、胰管多无扩张,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下腔静脉受压变细。
4 、可见胆系病变,可发现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
5 、上腹部胰腺区可见较多肠道积气,虽然导致胰腺显示不清,但从另外 角度间接提示胰腺炎的存在。
充血性脾 肿大
脾静脉是门静脉的一个 主要分支,当门静脉压 力增高时,脾脏由于淤 血、纤维化而增大,如 在肝硬化、慢性右心衰 竭、门静脉或脾静脉炎 症或血栓形成。
感染性脾 肿大
各种急性或慢性全身 性感染均可引起脾肿 大。如病毒性肝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伤寒等,脾脏因 显著充血与炎细胞弥 漫性浸润而增大。
3. 超声检测脾时,应尽量利用脾静脉作
为超声解剖标志,以便标准化。
4. 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动态观测,定期 随访。
脾脏的正常生理变异
副脾 副脾大多位于脾门处,呈圆形或椭圆 形,回声与脾脏相同,有的副脾有与 脾缺如 其一:无脾综合征,脾脏及腹腔其 他位置都扫查不到脾脏,肝脏位置 居中,常合并心血管畸形及内脏畸
边界清,囊壁较光滑, 1mm,有特异性的诊断
囊内常为无回声或浮
后方回声增强。
变常同时伴有肝、
肾的多囊病变。
动的细点状低回声点; 可有:单囊型,多囊型,
脾囊肿
多囊脾
脾表皮样囊肿
脾包虫囊肿
脾错构瘤
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 清晰,回声与脾组织近似或略增强, 当瘤内纤维较多时,杂乱不均。彩色 多普勒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
四、脾超声探测要点 (一)探测内容 1. 首先观察脾数目,位置和形态。 2. 观察脾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 3. 观察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 4. 应仔细观察脾血管及其周围分支的变化。 5. 观察周围脏器有无病变,及与脾脏的关系。
(二)注意事项
1. 扫查脾必须全面,以免漏诊。
2. 必须熟悉脾的正常生理变异。
转移瘤
分三种类型:(1)强回声型:不规则 不均匀强回声,外周有声晕环绕。(2) 低回声型:均匀低回声,类圆形,边 界清,后方回声稍有增强。 (3)混合 回声型:病灶以实性主,内部可有不 规则的液性暗区,病灶外周可见声晕。
脾血管瘤
脾错构瘤
脾恶性淋巴 瘤
脾转移瘤
脾外伤
真性脾破裂:
脾外形失常,脾包膜连续性中断, 中断处脾实质内、被膜下及脾周 围组织、盆腹腔可见无回声区。
注意事项
1 、空腹 8h 以上,必要时饮水 500ml 。
2 、变换检查体位和探头角度,确保胰头的显示程度,
坐位检查,以肝脏作为透声窗,胃内的气体上升到 贲门避免干扰。
3 、注意判断腹膜后肿物和胰腺本身的肿物。
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炎性病变
急 / 慢性胰腺炎、 局限性胰腺炎 囊性病变 胰腺真 / 假性囊肿 、胰腺囊腺瘤 / 癌 实性肿瘤 胰腺癌、壶腹部肿瘤、胰岛细胞瘤
6 、胰腺周围出现渗出。肝肾隐窝或盆腔可有少量液性暗区。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肿大,轮廓不清晰,边缘不规则。 实质回声减低伴不均匀坏死强回声。 胰腺周围组织层次结构模糊增强。 胰腺局部渗出积液或血肿和假性囊肿形成。 麻痹性肠梗阻导致肠道积气、肠蠕动差。
慢性胰腺炎:
急性者反复发作后,胰腺进行 性破坏及纤维化,常见的小叶
近肿物或进行左上腹部鉴别诊断,可在空腹情况下饮水300-500ml
后再查,小儿可在哺乳后进行。
(三)探测体位和途径
1、右侧卧位是方便、常规采用的一种体位。
2 、仰卧位显示脾与肾、胃、膈的关系等。
3 、俯卧位 不常采用。此体位常用于脾较小、肺气肿或右侧卧 位、仰卧位探测不清的患者。
(三)扫查方法 1. 左肋间斜断面扫查
穿行于胰头后部。
钩突 前方肠系膜上静脉;后方是下 腔静脉。
胰颈 前方是胃幽门,后方肠系膜上
静脉穿行。 胰体 前方是胃、小网膜囊;后方腹
主动脉;上缘为腹腔干及其分
支(脾 A 、肝总 A 、胃左 A ) 胰尾 位于脾静脉前方;前方是胃体 后壁,胰尾直指脾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