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诉讼模拟法庭观后感

行政诉讼模拟法庭观后感

行政诉讼模拟法庭观后感
为了加强对行政诉讼程序的掌握,在老师的组织,同学们的准备下,开展了四轮行政诉讼模拟法庭。

观看了行政诉讼程序的大体流程,对案件的印象更加深刻,故有以下感想(主要针对法学1203班的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中的法庭审判程序分成了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审判四个阶段。

开庭前,书记员宣读法庭程序后,法官和审判员相继入庭以及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读法庭纪律等。

根据陈述我了解到原告为广东金融学院学生陈巧玲,被告为广东省司法厅。

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调查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当事人陈述,二是举证和质证。

在这个模拟法庭中,当事人双方通过举证质证,力求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更大的权利。

先由原告代理人宣读起诉状。

大概内容就是原告陈巧玲认为,自己的在校生身份得到教育部和学校的承认,并且也通过了司法部门的报名资格审查,司法部门以自己不是普通高等院校大三在校生身份为由拒绝授予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学历歧视。

被告做出的行政行为导致了原告的经济损失。

因此,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广东省司法厅作出的“不予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合法的。

被告代理人也进行了简要答辩,原告陈巧玲因在报名时隐瞒了“专升本”的真实情况,本不符合报名条件,故不予颁发证书是合法的,不存在过错。

我们认为原告的诉讼理由不成立,敬请贵院驳回原告的起诉。

这个阶段是更能体现辩护双方的法律知识储备及观察力,作为一名律师先要会听,才知道怎么辩。

法庭辩论阶段是当事人极其诉讼代理人在合议庭的主持下,根据法庭调查阶段查明的事实和证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互进行言辞辩驳的诉讼活动。

这一阶段充分锻炼同学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原告代理人:首先提交第一组证据,这是在报名时要求填写的表格,其内容并未要求填写学习经历,只是需要在校的大三学生提供由学校教务部门盖章的在校生证明及身份、户籍证明等。

证明并没有隐瞒“专升本”身份的故意,不存在过错。

第二组证据,原告由教育部授予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历及学位证书,以及在校生证明。

报名时的身份是在校生,符合司法部《关于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有关事项的公告》。

被告代理人向法庭提交,第一组证据材料,原告小马报名时所填制的表格。

在“学习经历、最高学历”一栏中,仅填写了本科在读经历,未如实填写专科学习经历。

她报名时提交的在校生证明,也未如实反映上述情况。

因其瞒报,她应该承担相应后果。

第二组证据,司法部75号公告规定,“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是指须同时符合“经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全日制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学院在校本科学生,2009年7月31日前取得毕业证书”这几个条件,而原告小马的学历属于专科起点的本科学历,因此不符合报名条件。

案件评议和宣告判决,这是开庭审理的最后阶段,是合议庭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确责任,作出判决并宣告判决结果,从而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的阶段。

审判长进行当庭宣判:根据相关规定,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司法部统一颁发的,部门规章并无直接授权省司法厅履行颁证职权,因此原告陈巧玲要求省司法厅颁发证书的理由不成立,驳回其诉讼请求。

程序法不同于实体法,因此行政诉讼程序的模拟法庭的侧重点也在于弄清整个程序,通过这次模拟法庭,了解了诉讼程序的实际操作,用模拟法庭的形式把枯燥的程序法学习生动形象化,让我们在练习中学习,记忆。

虽然模拟法庭与真正的法庭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缺少真
正的利益冲突,没有实际法庭的紧张激烈与刺激,但我们能从此次模拟法庭中学到行政诉讼的大体框架,为以后的实践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另外,模拟法庭结束后,我再看教材就有不同感觉,现在再看教材,觉得以前看书看得很死板,甚至根本没有理解,有的是生硬的记忆,有的不知道之所以这样规定到底蕴含怎样一个实际意义,现在看来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通过这次活动,学以致用是我最大收获,同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改进自己的学习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