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及适用条件
[焦点笔谈]
《物权法》第 106 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 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 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 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这里规定的我国善意取 得制度,不仅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本文结合上述案例,探讨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建 立的过程,以及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基本规则。
7 月 23 日,刘金龙携其妻子前往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冒充张焕夫妇与李大庆共同现场办理 房屋移转登记手续。刘金龙出示了其与李焕调包的真实的房产证。登记机关经审核认为,确实 为真实的房产证,但在刘金龙出示伪造的张焕的身份证(名字为张焕、照片为刘金龙,高仿真) 以后,尽管该身份证与登记部门存档的张焕的身份证复印件明显不符,且刘金龙冒充张焕的签
字也与存档资料中张焕的签字不符,但登记部门对此均未审核。登记机关认为过户手续齐全, 随即办理了过户登记。李大庆于次日按照刘金龙提供的银行账号汇付了 220 万元房款。
3 天以后,李大庆欲了解张焕是否已经收到房款,便按照刘金龙提供的电话联系,但手机 已经关机,无法联系。其再次来到东方花园,只遇到张焕之子张平。张平告知李大庆,其父张 焕已经出差,并且告知了张焕联系电话。房间内挂了一张张焕夫妇的结婚照片,李大庆并未因 此产生怀疑,事后也未与张焕电话联系。10 天后,李大庆前往东方家园,与张焕商量房屋交接 事宜,但发现此前与其交易的“张焕”是骗子。张焕认为,李大庆上当受骗应当自担后果,而 拒绝交付房屋。第二天,房屋管理部门通知李大庆领取房屋登记证书(证书上记载的变更登记日 期为 7 月 31 日),李大庆领取登记证的当天下午,再次持证要求张焕交付房屋。双方为此发生 争议,张焕首先到公安机关报案,但案件始终未能告破,刘金龙下落不明。三个月后,张焕便 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撤销房屋管理部门所作出的房屋移转登记,或者登记部门按照市价赔偿全 部房款。
[案情回顾] 一起冒名出售房屋案
2006 年 5 月,某市居民张焕购买了该市东方家园小区的一套住宅,面积 200 平方米。2007 年 5 月,张焕在某报纸上刊登了出售其东方家园房屋的信息,一位自称刘金龙的男士根据该信 息提供的方式联系张焕,商谈购房事宜。在第三次见面和洽谈期间,刘金龙将事先准备好的假 房产证与张焕出示的真房产证做了“调包”。随后,刘金龙提出要先期租用一个月,张焕未与 刘金龙签订租赁合同便把钥匙交给刘金龙。2007 年 7 月 15 日,拟买受人李大庆根据张焕发布 的信息中的地址和看房时间,直接到东方家园了解房屋状况。刘金龙自称张焕,与李大庆就购 房事宜进行了磋商。双方初步约定,以 11000 元/每平米的价格交易该房屋,并约定于同年 7 月 23 日一起到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办理过户手续。一旦房管部门审查无误,李大庆便立即付款。
在英美法,原本坚持“没有人可以转让不属于他所有的商品”这一古老法则,任何人都只 能出卖自己拥有所有权的商品而不能出卖他人的商品。1952 年《美国统一商法典》改变了上述 立场,把法律保护的重点转移到了善意买受人的身上,第 2403 条规定:“购货人取得让货人所 具有的或有权转让的一切所有权,但购买部分财产权的购买人只取得他所购买的那部分所有权。 具有可撤销的所有权的人有权向按价购货的善意第三人转让所有权。当货物是以买卖交易的形
一、国外传统民法规定善意取得制度通常不适用于不动产
善意取得是民法物权法规定的一项所有权取得的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取得财产的第三 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传统民法规定善意取得,通 常不包括不动产,只适用于动产范围。
通常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其真实含义是,任何与他人 以占有者,除得向相对人请求外,对于第三人不得追回,惟得对相对人请求损害赔偿。这种让 与占有,其对象,必然是动产,其取得方法,只能是在动产的商品交易中。只有这样,才能做 到“以手护手”,保护动产交易中的动态安全。
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及适用条件
杨立新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非依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的重要类型。自《物权法》明确规定善 意取得制度(第 106 条、第 107 条)以来,实践中相关案例频频出现,不乏一些复杂疑难案例。 针对实践中一起冒名出售房屋案,《判解研究》(2009 年第 2 辑)特邀多位著名法学家和青年学 者,就《物权法》视野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若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涉及到善意取得的诸多具 体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将这些讨论陆续登出,以供参考和交流。本篇为杨立新教授的《论不动 产善意取得及适用条件》。
后世的民事立法遵循这样的原则,把善意取得制度局限在动产的范围内,只承认动产交易 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不承认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在德国,立法完全继承了日尔曼法的传统,确 认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善意取得制度。《德国民法典》第 932 条规定:“物虽不属于让与人,受 让人也得因第 929 条规定的让与成为所有人,但在其依此规定取得所有权的当时为非善意者, 不在此限。”这一条文规定在第三章“所有权”第三节“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中,因而, 德国法上的善意取得严格地限于动产范围,不动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日本民法》采取同 样的立场,第 186 条规定:“对占有人,推定其以所有的意思,善良、平稳而公然地开始占有 动产者,如系善意无过失,则即时取得行使于该动产上的权利。有权。”因而,只要购买人是善意无过失,认为出卖人对货物 具有完全所有权的人,则不论其货物是从何而来,善意买受人都可以即时取得所有权。在美国 法的善意取得中,适用范围明确规定为“货物”,当然是动产,不包括不动产。现行英国法所 采取的立场与美国法的立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