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解读与教学设计优化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解读与教学设计优化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解读与教学设计优化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古诗词五十余首,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的目标。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应具体体现在:
一、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由于古诗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押韵、平仄、句式的长短不同等,使古诗词音调铿锵,节奏感强,语言精炼,故而蕴涵着许多美的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古诗词无论是描绘祖国神奇秀美、多姿多彩的壮丽河山及自然景物,还是抒写诗人的主观情怀,都是情景交融,文道合一的经典之作,学生易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三、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展开想象,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语言生动形象,作者的观察细致,感受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创新潜质,培养创新能力。

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良影响,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忽视培养学习兴趣、审美情趣、语文素养的现象,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要求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设计,达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具体方法有:欣赏乐曲,创设音乐情境,导入新课,如《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播放动画,创设图画情境,导入新课,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大多可用此法,如《咏柳》、《山行》等;借诗人典故及轶事,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如《泊船瓜洲》、《七步诗》、《送元二使安西》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小儿垂钓》、《村居》等。

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把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把强调记忆转变成强化思维训练。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设计如下步骤:让学生初步理解诗句意思;让学生闭目回想“香炉峰烟云聚散,瀑布像银河飞泻”的景象(思维诱导);提出问题:“同学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可能有“很美”、“特别喜欢”、“神奇”、“好象听到了隆隆的水声”等答案);教师充满感情地描述:庐山瀑布确实很美,很神奇,让人喜爱,诗人亲自看到瀑布有怎么样的感觉呢(思维迁移);让学生归纳补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怎么样)(思维表达);拓展性提问:“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还有许许多多像庐山瀑布
这样优美、神奇的地方,谁去过或听说过,想一想是什么样的景象,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思维延伸)。

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向往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空白艺术,激活思维,展开想象,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表现的意境或哲理,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及审美情趣。

空白艺术,也称“召唤结构”,是文学作品结构的艺术手法之一。

其作用在于诱发读者的想象,产生审美效应。

由于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性和反映生活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古诗在内容上留有许多“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空白艺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词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及审美情趣。

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感情水乳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作者不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总之,景是显现的,情是隐藏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使学生悟言外之意,会境(景)外之情。

应用空白艺术设计教学,有如下步骤: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意思;采用观察情境图,启发式语言描绘景物,意象组合或诵读诗句等方式,精心设问,点到为止,使学生进入角色;制造“课堂空白”,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学生思维进入顿外悟状态。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先让学生理解“急走”、“无处寻”的意思,然后用“黄蝶”和“菜花”进行意象组合。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知道菜花是金黄色的,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的顿悟中,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再如《独坐敬亭山》、《泊船瓜洲》等一些古诗,充分利用空白艺术,课中设问启发,利用“课堂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填补空白,能更好地领悟诗歌表现的意境,情趣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改写诗歌,引导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古诗词这一文学式样的特殊性,决定古诗词教学需要创新。

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写古诗便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小学所选古诗词都是描写传神、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的艺术精品。

中、高年级阶段,在明诗意、悟诗情的基础上进行改写,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思维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扩展阅读面,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萌生出进一步学习课本未选古诗词的愿望。

因此,除了认真抓好教材所选古诗的教学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通俗易懂、意境优美、感情真挚的短小古诗词,并指导阅读。

能使学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初、高中进一步学习古诗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首先要广泛阅读有关古诗词的鉴赏评论,及诗人的生平、典故、轶事等方面的书籍。

其次,要学习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律要求。

第三、了解掌握古诗词的创作手法,如比喻、夸张、衬托等,把握古诗的艺术特色。

教师在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丰富了,鉴赏水平提高了,在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此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中,还应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新旧信息的结合,注意古诗词中词义和现代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的理解,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以诵读、理解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审美情趣、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