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
对管式反应器还有管内流体质点的轴向扩散和径向流 速分布等。
2.停留时间分布的表示方法
停留时间指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的时间,停 留时间分布是指反应器出口流体中不同停留时间的流 体质点的分布情况。定量描述流体质点的停留时间分 布有两种方法。
(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τ)
进入反应器的 N个物料质点,停留时间介于τ和 dτ之间的物料粒子dN所占分率为dN/N,以E(τ)dτ 表示,则E(τ)即为停留时间密度函数。停留时间分布 密度函数具有归一化的性质,即
(1)工业反应器分类 。
反应物料一次加入,在搅拌下,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反 应要求,反应产物一次卸出,生产为间歇地分批进行 。 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的各种参数(浓度、温度等)随着 反应时间逐步变化,但不随器内空间位置而变化。物 料经历的反应时间都相同。
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 同。
反应器内物料参数随时间发生变 化。
主,副反应速率为 定义对比速率S为主,副反应速率之比 的关系为
有关。要提高主产物的收率,就要使对比速率比值增 大。
采用部分反应后的物料的循环,以减低进料中的反应 物浓度;加入惰性稀释剂;对气相反应,减小系统的 压力;采用较大的单程转化率。
下图为各种形式反应器及加料操作方法。
,可考虑以下选择:
间歇操作反应器除了反应时间之外,还要有辅助 时间。连续的活塞流反应器比间歇的搅拌釜式反应器 的生产能力要大,完成一定任务所需实际反应体积要 小。
全混流反应器的物料之间瞬间达到了完全混合,并 等于出口浓度;而活塞流反应器中由入口到出口逐渐 减少,在出口达到最小,于是活塞流反应器内的反应 速率总是高于全混流反应器。因而,在相同生产条件 和任务时,全混流反应器所需容积要大于活塞流反应 器的容积。
对于任一反应器,其物料衡算表达式为: 引入反应物的速率=引出反应物的速率+反应消耗 反应物的速率+反应物积累速率
上式可简化为: 反应消耗反应物的速率+反应物积累速率=0
引入反应物的速率=引出反应物的速率+反应物 消耗的速率
选定某一组分和反应器的体积微元为基准衡算。
。
由于剧烈搅拌,物料达到分子尺度上的均匀,且浓 度处处相等,器内各处温度相等。
)V 反应物A积累速率= 物料衡算式可变为
或
—反应混合物的物质的量,kmol
,则
反应时间为
为A的转化率 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仅与反应速率有关,而与 反应器的容积无关。 间歇反应器的一个操作周期除反应时间t外,还 有加料、出料、清洗等非生产时间,称辅助时间t’ 。
为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要比有效容积大,则
:
,即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有 )代入上式并化简,得
,代入上式并化简,得
图6—8显示了容积效率与转化率、反应级数之 间的关系。从图中得出如下结论:
零级反应,转化率对容积效率无影响。对其他正级 数反应的容积效率都小于1,转化率越大,容积效率 越小。
反应器串联釜数越多,各级 反应器中反应物浓度之间的 差别越小,当N→∞,多釜串 联反应器的反应物浓度的变 迁接近于活塞流反应器。
(2)连续理想反应器的推动力比较 ,
下图是各种连续反应器浓度的变化曲线。
。
(3)反应器体积的比较
在构造上和物料流况上都不相同,但它们却具有相同 的反应时间或(有效)体积计算式。间歇搅拌釜式反 应器内浓度随时间改变,活塞流反应器内的浓度则随 空间位置(管长)而改变,两者反应推动力呈现出相 同的分布,反应器内反应速率相同。
方差为 )函数的曲线如图示。
)为最大值 )=0.632,表明有0.632的物料质点在器内
停留时间小于平均停留时间。 )=0,质点在器内停留时间很长.
6.非理想流动模型
等。
(1)多釜串联模型 假设一个实际反应器的返混情况等效于若干级等
体积的全混釜的返混。 根据多釜串联反应器公式
各釜体积相同,则
对于一个釜(N=1)
①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反应物系的混合不可能像实验 室那么均匀。
②生产规模下,反应条件不能像实验室中那么容易控 制,体系内温度和浓度并非均匀。
③生产条件下,反应体系多维持在连续流动状态,反 应器的构型以及器内流动状况、流动条件对反应过程 有极大的影响。
工业反应器的反应结果既与反应本身的特性有关,也 与反应器内传递过程有关,要研究化学反应和传递过 程各自的规律。
a.选择活塞流反应器,反应物A一次加入仅沿反应器 不同位置分小股份别加入;
d.可考虑将A组分过量,以保持其浓度,而在反应 后再进行分离回收。
⑤当a=b时,选择性与cA无关,此时应通过其它途 径来解决。
对平行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浓度是控制产物分布的 关键。
(2)连串反应 )。
若反应均为一级反应,其速率表达式分别为
积分,得 其中,
是第一釜的平均停留时间,即
对于二个釜(N=1)
得 其中, 是两个釜的平均停留时间,即 因此,N个釜的出口浓度表达式为
其中, 根据以上推导,得多釜串联模型的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为时间坐标,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τ) 进入反应器的所有物料的质点,停留时间小于τ
的物料所占的分率,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τ),即
。 F(τ)与E(τ)的关系为:
下图为F(τ)与E(τ)曲线。
3.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采用刺激响应技术,又称示踪法,即在反应器的 进口加入某种示踪物,同时在出口测定示踪物浓度等 的变化,确定流经反应器中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
主讲:曹铁平
授课年级:化学04级 E-mail:bcctp@
第6章 工业化学反应过程及反应器
6.1 概 述 6.2 理想反应器及其计算 6.3 理想反应器的评比与选择 6.4 非理想流动及实际反应器的计算 6.5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6.1 概 述
实验室中所遇到的化学反应基本上都属于或近 似可看作理想条件下的反应过程,然而工业规模下 的反应过程却并非如此。在实验室或小规模进行时 可以达到相对比较高的转化率或产率,但放大到工 业反应器中进行时,维持相同反应条件,所得转化 率却往往低于实验室结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 面: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采用了分解-综合的方法,将复 杂的反应工程问题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本征化学动力学 和单纯的传递过程,然后把两者结合,通过综合分析 的方法提出模型并用数学方法描述。
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是先抽提出理想反应器模型, 然后讨论实际反应器和理想反应器的偏离,再通过 校正和修改,最后建立实际反应器的模型。
4.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
描述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来表征其分布的特点。 (1)平均停留时间 平均停留时间是指全部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停留 时间的平均值,在概率上称为数学期望,可通过分 布密度函数来计算:
在实验中得到的是离散情况(即各个别时间)下的 E(τ),可用下式计算:
(2)方差 方差描述物料质点各停留时间与平均停留时间的偏
化学反应工程学研究生产规模下的化学反应过程 和设备内的传递规律,用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 结合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等传递现象,进行工业反 应过程的分析、反应器的选择和设计及反应技术的开 发,并研究最佳的反应操作条件,以实现反应过程的 优化操作和控制。
化学反应工程学有着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方 法是经验关联法,是一种实验-综合的方法。
对简单反应,不存在产品分布问题,只需从生产 能力上优化。复杂反应则存在产品分布,且产品分布 随反应过程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涉及这类反应时,应 该考虑目的产物的产率和选择性。
(1)返混 是指反应器中逗留了不同时间,具有不同性质的物 料粒子之间的混合,即经历了不同反应时间的物料 粒子之间的混合。
返混有别于一般的搅拌混合,它是一种时间概念 上的混合,因而称为逆向混合。而搅拌混合仅是指物 料粒子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所以又叫空间混合。返 混同时也包含空间位置上的混合,空间混合是逆向混 合造成的原因,逆向混合的程度亦反映了空间混合的 状况。
则有
或
或 即有
生产中往往各级反应器的体积相等,反应条件相同,有 有 由此得
即为釜出口的浓度。
如果已知釜数N,按上法作图,第N根操作线与 动力学关系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最终出口的浓度 。
如果已知釜数和最终出口的浓度,需要确定总体 积或体积流量时,则要采用试差法。
评价反应器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生产强度,二是 收率。反应器的生产强度是单位体积反应器所具有的 生产能力。在相同条件下,反应器所需反应体积越小 ,则表明其生产能力越大。在影响实际生产过程费用 的诸因素中,除了反应器的投资外,更重要的是产品 的收率。
=0.将上式积分得
代入解之得
S
所以
相对值不同,其图形略不一样,存在最大值: 反应时间为
1.非理想流动对理想流动的偏离 引起实际反应器流况偏离理想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
部分粒子易于在反应器中阻力最小、路程最短的通路 以较其它流体粒子快得多的速度流过;
专指流体粒子偏离了流动的轴心,而沿阻力小的边 缘区域流动。
②按反应器的形状
③按反应混合物的相态 。 , 等反应器。
带有搅拌器的槽式反应器。用于小批量、多品种 的液相反应系统,如制药、染料等精细化工生产 过程。
物料连续流动的搅拌釜式反应器。用于均相、非 均相的液相系统,如合成橡胶等聚合反应过程。
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如石脑油裂解、高压聚乙 烯等。
反应器的设计计算主要是确定反应器的生产能力 ,即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需反应器的体积。
=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进 入反应器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转化 为目的产物和副产物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生成目的产物的反应速率/主反应的反应 速率和副反应的反应速率之和 平均收率和平均选择率与它们的瞬时值间的关系为
复杂反应的种类很多,平行反应和串联反应既是 它们的代表,又是组成更复杂反应的基本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