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1训诂概说

5-1训诂概说

黄侃:“求训诂之次序有三:一为求证据;二 为求本字;三为求语根。”
陆宗达、王宁 “比较互证” 。
联系性:
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内部研究上,要注意“六者互 相求”,段玉裁序王念孙《广雅疏证》:“小学 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 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黄侃 :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
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字(词)句章 篇的意思。
毛亨《诗诂训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也, 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 可居者曰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 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 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二、训诂的作用
古文献阅读 理解词义、分析章句、了解行 文体例
古籍整理 标点、校勘、注释、翻译、辑 佚、辨伪
辞书编纂 资料收集、解形、注音、释义、 引证
其他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语源 (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文化
三、训诂的原则
时代性:
一方面,训诂的目的首先在于读懂古书,古书的 内容和语言都有时代性,释词切忌以今律古。
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 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 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
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 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 则速改以从善而已。” ……
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 传有之。”传,直恋反。放,置也。书曰:“成 汤放桀于南巢。”曰:“臣弒其君可乎?”桀纣, 天子,汤武,诸侯。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 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弒君也。”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 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 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 不复以为君也。书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 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 垂戒后世也。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 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 免于篡弒之罪也。”
第五章 训 诂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训诂基本概念、理解训诂 的基本形式与方法,掌握阅读古注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 【授课时数安排】8课时。 【课程与教学内容】 要点:训诂基本概念,训诂体式(基本形式),训 诂条例(训释词义的方法、常用术语)。 重点:训诂条例(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常用术 语)。 难点:因声求义。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 胎、俶、权舆,始也。
崩、薨、无禄、卒、徂、落、殪,死也。
《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 北斗。晋·杜预《春秋左传注》:孛,彗也,既 见而移入北斗,非常所有,故书之。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言“入于北斗”,则从他处 而入,是“既见而移入北斗”也。
一、训诂的含义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 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训故 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晋·郭璞: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孔颖达:诂训者,通古今之辞,辨物之形帽, 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毛诗诂训传》孔疏)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现实需求,阐发古代典籍。 因此,训诂的目的不仅在于解读古代文化典籍,尽 可能地贴近文本本意即原创者的“原初视界”, 还需要发掘经典对现时代社会的指导读书要“徐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对经 典的阐发不一定完全是圣贤“本意”,但必须符合圣贤 “本意所向”。
现实需求的时代性须以古书内容的时代性为基础。
实践性:
第一,训诂要“贴近本意”,训诂的目的在于 消除历史障碍,全面进入古代文化典籍,因此 必须尽可能的贴近文本本意,首先必须尽可能 贴近原著语言实际,这就要求对词义系统及其 演变有全面认识。
第二,训诂要“讲究证据”,训诂的目的更在 于引导时人进入古代文化典籍,不仅要让人知 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因此训诂重证据。
其次,要注意联系具体语境,段玉裁《说文解字 注》所说的“依文为训”。
再次,要注意联系社会文化背景,训诂既是语言 研究,也是文化研究,既需要联系具体语境,又 需要联系社会文化背景。
四、训诂简史
萌芽期 先秦 兴盛期 两汉 沿袭期 六朝隋唐 变革期 两宋 衰落期 元明 复兴期 清代 更新期 五四后 三个高峰:两汉(汉学)、两宋(宋学)、清代
先秦训诂: 训诂开始于春秋时期对经典的一些引用性注解 战国时期第一部词典《尔雅》的产生 则标志着
训诂学的诞生 汉代训诂: 确立了随文注疏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体式 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之争 六朝隋唐训诂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扩大了训诂范围,经史子集都有注解
宋代训诂: 注重阐发义理,训诂由朴学变为宣传理学的工具 敢于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风尚 清代训诂: 注重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全面研究 现代训诂: 注重理论化 出现大量古籍新注和辞书
朱熹《论语集注·学而》: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
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
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
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 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 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
在农业—宗法社会成长起来的 华夏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崇尚文化 传统、尊重历史经验并进而信奉古 代文化典籍的价值取向,信奉古代 经典,实际上就是立足现实社会的 文化环境解释古代经典,因此,很 早就形成了专门的事业、学问—— 训诂。
第一节 训 诂 概 说
要点:训诂的含义、训诂的原则 一、训诂的含义 二、训诂的作用 三、训诂的原则 四、训诂简史
在训诂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训诂的理论和方 法,以全面深入揭示语言文字的系统和根源,就 形成训诂学。
训诂学是从研究词义历史、地域变化入手,用
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的语言,以解释词义为核心, 兼及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诸方面研究的学问。
古代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称为“小学”,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