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气充装站事故应急预案预案

氧气充装站事故应急预案预案

企业预案-氧气充装站事故应急预案氧气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充装站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等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充装站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4 工作原则1.4.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做好预防事故工作,切实加强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1.4.2 积极应对,立足自救努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准备充分的应急资源,落实各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清楚事故特征、类型、原因和危害程度,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迅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立足自救。

1.4.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总经理的统一领导下,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工作,各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4.4 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方法、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4.5 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

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

做好应对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2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由单位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专家技术组、现场指挥部等组成,见下图1。

应急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技术负责人、各班组组长组成,是本单位突发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总经理担任。

应急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如下: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公司总经理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技术负责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安全管理组组长、气瓶充装组组长、营销财务组组长图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现场应急指挥部是事故发生后由应急领导小组派出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行使现场应急指挥、协调、处置等职责。

应急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组、疏散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处理组等。

现场应急指挥部应设在公司安全管理组,应急指挥部下设各组组长及成员由公司安全员、气瓶检查人员、气瓶附件检修人员、气瓶充装工及资料管理人员等组成。

具体分组由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具体情况指定,分组情况详见附件2。

在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后,现场应急指挥部应在政府应急部门的指挥和领导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2 应急救援岗位职责2.2.1 应急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制订充装站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备,应急人员的调动。

(3)确定事故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7)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物证、资料。

(8)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9)接受政府部门的指令和调动。

2.2.2 现场应急指挥部职责(1)根据应急领导小组指令,负责现场应急指挥工作,针对事态发展制定和调整现场应急抢险方案,防止次生灾害或二次事故发生。

(2)如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收集现场信息,核实现场情况,保证信息的真实、及时与畅通。

(4)负责整合调配应急资源。

(5)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汇报应急处置情况。

(6)收集、整理应急处置过程有关资料。

(7)向应急领导小组提交现场应急工作总结报告。

2.2.3 应急办公室职责(1)负责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

(2)在突发事件时接受报告、信息报送。

(3)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4)负责建立事故应急处置的专家库与日常管理。

2.2.4 专家技术组职责(1)针对充装站突发事故应急工作,提供应急处置方案建议和技术支持。

(2)根据应急办公室安排,参与制定应急方案和(或)参加现场处置工作。

2.2.5 抢险救灾组职责(1)负责现场抢险抢修作业。

(2)负责现场紧急救援。

(3)负责现场事故情况监测。

2.2.6 疏散警戒组职责(1)负责现场人员疏散工作。

(2)负责现场警戒保卫工作。

2.2.7 通信联络组职责(1)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现场禁止使用手机等非防爆型通信器材。

(2)保障现场救援指挥通信联络以及对外通信、联络的畅通。

2.2.8 善后工作组职责主要负责现场恢复工作,在指挥部确定现场已无人身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修人员对现场其他危险设施、损坏设备进行排险抢险或抢修,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负责事故善后处理、损失评估、保险理赔等工作。

2.2.9 后勤保障组职责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抢救抢险、生产恢复、事件调查的后勤保障工作。

具体包括:车辆保障、接待上级工作、指挥部人员生活后勤保障和抢救抢险所需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疏散人员避难场所安排等。

3 单位概况及主要产品特性3.1 单位概况此处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2 氧气的介质特性3.2.1 理化特性无色无臭气体;熔点(℃):-218.8 ;沸点(℃) :-183.1;临界温度(℃):-118.4;相对密度(水=1):1.14(-183℃);相对密度(空气=1):1.43;饱和蒸气压(kPa):506.62(-164℃) ;临界压力(MPa):5.08;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主要用途:用于切割、焊接金属,制造医药、染料、炸药等。

3.2.2 危险特性(1)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

(2)侵入途径:吸入(3)健康危害: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 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液氧接触皮肤会引起严重冻伤,对细胞组织有严重破坏作用。

(4)环境危害:对环境无害。

(5)燃爆危险:助燃。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元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乙炔、氢气、甲烷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

容器受热有爆炸危险。

4 危险辨识与灾害后果预测4.1 事故原因分析造成储罐泄漏导致爆炸和人员中毒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质量因素泄漏:如设计不当,选材料不符,强度不足,制造安装质量差,加工焊接组装缺陷,阀门、附件质量不合格等。

(2)工艺因素泄漏:如高流速介质冲击磨损,应力作用,腐蚀破坏,冷脆断裂,材质老化等。

(3)管理因素:储罐超期未检,带病运行,安全状况等级差,安全附件超期未校验,防雷、防静电装置未经检验合格,外部人员误入限制区域等。

(4)操作失误引起泄漏:如误开闭阀门,对液位监测错误或不及时,超量充装引起储罐超压,导致储罐本体破裂或法兰垫片破裂泄漏;违章检修以及充装设备失修;违章充装不合格气瓶等。

(5)外界因素破坏:如外来车辆撞击;建筑物倒塌;寒冷地区的冻裂;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侧翻,基础下沉或倾斜等。

(6)罐体受到热源影响,引起罐体压力升高,造成罐体爆炸。

(7)充装不合格气瓶造成气瓶过装爆炸。

4.2 常见事故的形式和部位(1)储气罐、气瓶由于充装压力过大导致爆炸。

(2)气体输送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密封部位失效或泄漏。

(3)气体输运过程中,遇到瓶阀带有油脂,易起火燃烧爆炸。

4.3 灾害后果预测灾害的主要后果为高浓度氧气泄漏后工作人员吸入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及储罐爆炸危害。

储罐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储罐发生物理爆炸,破坏性很大,其主要危害因素为冲击波及抛射物两种。

另由于氧气为助燃气体,与易燃物(乙炔、甲烷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造成重大损失。

5 预防和预警机制5.1 危险源监控5.1.1 预防措施(1)监测方法:化学吸收法(2)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3)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操作规程。

充满的气瓶应远离明火,且不得在阳光下暴晒。

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0.05MPa的剩余压力。

启闭瓶阀要缓慢。

瓶阀冻结时,严禁明火烧烤或电加热,应用温水解冻。

瓶阀口及输气管应严防沾染油脂等活性物质。

瓶内严禁倒灌易燃气体或活性物质。

氧气瓶每三年进行一次技术检验。

氧气瓶使用期不得超过30年。

输气管必须使用专用耐压的胶管,连接必须紧密,防止泄漏。

(4)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

仓库耐火等级不低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J 16-1987)二级要求。

仓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严禁明火和其他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雨淋水湿。

应与易燃气体、金属粉末、油脂分开存放。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大于10立方米的低温液体储槽不能存放于室内。

搬运时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碰,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5)接触控制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撤离现场至无明火处。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接触液氧环境,戴防护面罩。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工作服、手套接触液氧,必须经空气吹扫,否则严禁接触明火。

5.1.2 重点设备监控措施应包括(1)充装站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2)者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3)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4)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制度;(5)消除事故隐患制度;(6)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7)外来车辆和人员管理制度。

5.3 信息报告与处置5.3.1 应急值班电话公司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为:5.3.2 信息监测(1)公司安全管理组负责公司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风险监测工作。

在风险监测中,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预警支持信息。

(2)公司安全管理组要综合分析可能发生事故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预测预警信息应准确、及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