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实施方案

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实施方案

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机构:贵阳市白云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咨询机构: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7月实施方案总述一、项目情况(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水环境项目所属领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类型:新建项目+存量项目项目区位: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麦架河流域,麦架河干流治理范围为青龙路桥至沈官桥,长度为5.2km,支流治理包括罗格凼河、洗马河、大路河、潮水河等11条支流。

项目总投资:171140.51万元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治污(含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物联网系统等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项。

子项目一:麦架河河道防洪排涝、截污系统、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及物联网系统。

子项目二:新建麦架河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5万吨/日,二期(2020年)规模扩建至12万吨/日。

子项目三:新建污泥处理中心一座,设计规模为160吨/日。

子项目四:转让贵阳市白云区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万吨/日)特许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特许经营权转让价款定向投入到水环境治理,有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项目实施背景和示范意义1.项目实施背景麦架河是白云区辖区内流经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主要产业及居住用地多分布在其流域范围,麦架河流域将是白云区未来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

近几年来,随着白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聚集人口大量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进入麦架河,严重超出河流的环境承载能力,导致麦架河水质严重恶化,百姓翘首以待对河道水环境加以治理、改善。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中提出:(1)加快给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网改造力度。

(2)继续推进乌江、赤水河和南北盘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草海等湖泊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

推进城镇和产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危险废物处理以及锰汞等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下,麦架河流域环境治理变得日益紧迫。

2、项目示范意义本项目的实施可成为西南地区丘陵带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流域水环境改善及生态建设示范项目,将为贵阳市白云区北部新城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建设提供优质的生态地表水环境,为西南地区众多丘陵带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经验和参考,能够成为国家级园区绿色生态发展的典范。

1、实施本项目是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举措白云区麦架河流域目前仍受城市多方面废水排放污染,必须根据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和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控制要求,对排入麦架河流域的污水接受纳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加以控制。

本项目实施后,将截留服务区域内的大部分污水,污水经收集处理净化后再生利用和达标排放,大大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修复河道水环境系统,增加河流自身净化能力的同时打造沿河景观走廊,实现麦架河水清、岸绿的自然景观,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建设安全的河:尊重河道基本功能,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实现河道50年一遇的行洪能力;(2)建设清洁的河:全面控制流域内入河污染,提升麦架河干流水体水质不低于地表水IV类水质,重点区段达到III类水质;为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结实基础;(3)建设健康的河:集成最适宜最成功的河流生态治理技术,逐步恢复麦架河干流、支流水系水生植物—微生物—动物生物链,提升其自净能力和健康系数,恢复其丰富的生态属性;(4)建设科技而美丽的河:打造供优美的滨水环境、全面的康体设施和休闲设施,配套物联网科技手段及科普示范——“生态科技博物馆”建设,提供优越的科技和文化体验,引领河道治理技术和综合治理方向;(5)系统综合整治,促进绿色空间建设,与周边发展有机融合,全面提升白云生态产业园的滨水魅力,创建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的生态产业园区,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宜居白云”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

2、实施本项目是促进白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麦架河作为白云区最重要的河流,河道水环境的建设及沿河的景观打造,直接影响到白云城区的各种功能发挥。

麦架河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可以进一步落实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改善白云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变白云区对外形象,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腾飞,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是城市发展的硬性要求,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是落实中央政策的积极举措,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项目的实施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

(三)项目技术路线和治理目标通过前期对麦架河流域的水文水质、污染源、排水系统、生态系统、景观、产业等现状和相关规划进行系统调研,提出了以“水质改善为基础、生态建设为提升、产业升级为增值”的综合治理主线,制定了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建设、景观工程、长效管理五大相辅相成的治理系统,在防洪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点源、内源、面源的全面控制,构建丰富的生态净化保障系统,为景观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下,实现麦架河流域的长治久清。

近期目标:提升白云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达80%;消除麦架河水系黑臭水体,消除主河道劣Ⅴ水体;完善观云大道上游主河道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打造生态亲水景观,建设景观公园;远期目标:提升白云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达95%;改善麦架河及其支流水体水质,力争达到地表Ⅳ类,局部水体水质达Ⅲ类标准;污泥资源化率达到90%;构建麦架河流域完善的水环境物联网系统。

(四)前期工作为保证本项目高效实施,白云区人民政府成立了本项目实施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项目实施。

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选址、环评、土地预审、可研等前期工作,并按规定完成了项目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实施方案已报区政府批准,即将进入项目采购程序。

(五)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准备阶段工作已完成,即将进入采购阶段,将于2016年7月底发布资格预审公告,预计2016年9月完成项目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签署相关PPP合作协议,启动项目建设。

本项目分为两期建设,总周期约4.5年,一期1.5年(2016-2017年),实施内容包括堤防建设、拓宽疏浚、桥梁拆建、截污管建设(部分)、麦架河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期)、农村治污、生态驳岸、生态砾间、生态湿地、生态缓冲带、景观栈道、景观平台、滨河道路、景观栏杆、亮化工程、水坝改造、景观公园、科普基地、水质监测、水量监测、视频监控、链路建设、软件平台、监控中心等;白云区污水处理厂经营权转让。

二期3年(2018年-2020年),实施内容包括截污管建设(部分)、麦架河污水处理厂建设(一期)、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污泥资源化、廊亭小品、水质监测、水量监测、视频监控、软件平台等。

(六)项目基本架构1、交易结构白云区人民政府授予区住建局作为实施机构,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合作方,由区政府授权区自来水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公司后,区住建局与项目公司签署PPP项目合同,授权项目公司在项目合作期内对本项目进行设计、融资、建造、运营和维护,并达到养护维修要求,合作期满后无偿移交给白云区人民政府或其指定机构。

2、合作各方基本情况白云区作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也是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全区总人口约32.3万人;2015年生产总值178.23亿元,增长15.4%,增速居全省31个经济强县第6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1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05元;全年财政收入14.04亿元。

本项目尚未完成采购工作,暂未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

待项目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之后,将补充相关信息。

3、回报机制本项目是有使用者付费基础的水环境修复和污水处理项目,宜采用可行性缺口补助的项目回报机制,具体采用政府付费的支付方式,由区政府向项目购买公共服务,并支付服务费用。

4、政府付费及价格机制根据《PPP项目合同》约定,区财政局须向项目公司支付污水(泥)处理服务费、基于可用性的可用性服务费和符合运维绩效考核的运维绩效服务费,服务费纳入跨年度的财政预算,并提请人大审议通过。

(1)污水(泥)处理服务费按照PPP合同约定的服务费单价及方式进行支付,并结合常规调价及临时调价对服务费单价进行调整。

(2)可用性服务费在对应的服务购买期内不作调整。

(3)运维绩效服务费定价主要根据运营维护成本确定。

运营首年的运营成本由区建设局会同区发改、区审计等部门根据服务实际内容范围拟定。

项目运营满一年后,由政府相关部门对首年运营服务实际内容范围所发生的服务期运营成本进行审核,并根据实际运营成本核定下两年服务期运营成本并作相应预算。

5.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本项目主要包括政治、建设、运营以及财经等四大方面的风险。

按照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和风险可控等原则,政治法律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建设、运营以及财经等方面的风险主要由社会资本方承担,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合理共担。

本项目为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项目公司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支付的污水(泥)处理服务费、可用性服务费及运维绩效服务费。

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合作方时,政府可有效控制成本,节约支出,将社会资本的收益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另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公司可对项目提出设计优化,因此而节约的投资可在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之间按照约定的比例共享。

6.政府支持政策和制度环境国家及其各部委相继出台了有关鼓励和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发改农经[2015]488号)。

目前,财政部、住建部正在全面推广和规范PPP模式。

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2号),鼓励市政工程等领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革和未来的监管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政策环境。

(七)融资结构本项目新建项目总投资为171140.51万元,鉴于项目工程投资较大,为考量投标社会资本方的综合实力,同时确保本项目能够得以顺利实施,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暂定为项目静态总投资的20%,即34228.10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