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魏县一中高三语文刘建兴
教学目标:
1、利用学案掌握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分析四弟子的性格及孔子的形象;
3、了解孔子的“礼治”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讨论探究、点拨补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学生,“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学生说:“是快乐!”记者疑惑地说:“你是不是没有明白我的问题,我问的是人生理想。

”学生却说:“是你不明白人生的意义。

”看来关于理想,人们各有各的理解。

几千年前孔子也曾围绕“理想”这个话题问过他的学生。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点击图片1)
孔子,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论语十则》。

谁来说一下你所知道的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语录体,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关于教育的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点击图片2)
二、展示教学目标:(点击图片3)
教学目标:
1、利用学案掌握文言现象及文化常识;
2、分析四弟子的性格及孔子的形象;
3、了解孔子的“礼治”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教学难点:分析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三、教学过程:
(一)解释题目:(点击图片4)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子路,姓仲名由。

冉有,姓冉名求。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

曾皙,姓曾名点。

称名表示
亲昵(一般用于上对下)或自谦。

称字表示尊敬(一般用于平辈之间或下对上)。

侍坐:陪长者闲坐。

(二)交流合作:(点击图片5)拿出导学案,小组内交流出错或者不会的地方,并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释疑,并强化重点。

一词多义:(点击图片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质疑)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相当于“然”。


鼓瑟希,铿尔(…的样子,相当于“然”。


尔何如(你)
词类活用:(点击图片7)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名作动,穿礼服,戴礼帽)。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正道,是非标准。

译成“为人的道理”)
翻译句子:(点击图片8)
1.毋吾以也。

(4分)——(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4分)——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5分)——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三)问题探讨:大声朗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点击课件9)
1、划分层次结构;
2、分析四弟子性格(提示: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
3、总结概括孔子的形象。

讨论5分钟,小组展示答案,老师总结并展示答案(点击图片10、11、12)
(四)突破难点:(点击图片13)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呢?(讨论3分钟)
1、孔子为何“哂由”呢?(点击图片14)
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

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2、孔子为何“与点”呢?(点击图片15)
曾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表现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态,这个图景,也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朋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一路领略春天的气息。

我们将去沂(yí)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yú)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

其一,其境界,是真正的大同世界,天下太平,时局安定,生活富足,心情愉快,追求精神享受,悠游自在,这是真正高层次的生活途径,是令今人心向往之的图景。

其二,执政只是手段和途径,曾点的境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为一种生活方式。

曾点说的不是政治,却在政治之上。

其三,孔子的愿望或许并非治理政事,他曾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有道,哪里还需要我去改变呢?或许,他的最大愿望与孟子无二,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吧。

其四:喟然,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

(点击图片16)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期望的太平景象:“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
四、畅所欲言:(点击图片17)
雨果曾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四弟子的志向你赞同哪个?请说明理由。

你有怎样的理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司仪,而曾皙用生活画面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既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以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正应了儒家的核心:礼乐教化。

五、总结:(点击图片18)
周国平曾说: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他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

所以我希望大家的理想不要只建立在物质享受上,而应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富足,就像伏尼契说的一样,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那么,美好盛世、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