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欺诈罪的立案标准

欺诈罪的立案标准

与因亏损躲债的界限
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 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 本质区别。
与招摇撞骗罪界限
认定
两者都使用骗术,后者也可能获得财产利益,这两点相同;但是,主观目的、犯罪手段、财 物数额要求和侵犯的客体,均有不同。招摇撞骗罪是以骗取各种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国 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是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的 行为,它所骗取的不仅包括财物(但无数额多少的限制),还包括工作、职务、地位、荣誉 等等,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犯罪分子冒 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公私财物时,它就侵 犯了财产权利,又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属于牵连犯,应当按照行为所侵犯 的主要客体和主要危害性来确定罪 名并从重惩罚。如果骗取财物数额不大,却严重损害了 国家机关的威信,应按招摇撞骗罪论处;反之,则定为诈骗罪,如果严重地侵犯了两种客体, 一般依从一重罪 处断的原则按诈骗罪处治;如果先后分别独立地犯了两种罪,互不牵连则应 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 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 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立案标准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 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 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 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欺诈罪的立案标准
罪名概念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 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认定
罪与非罪的界限
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 偿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 打算偿还的;还有些打借条之后伪造还款收条的,诈称已经还款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 诈骗。
本罪与本法规定的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 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 区分。本条因之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