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1、面向高二学生2、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3、课时:1课时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从陆地、水中和空中三大环境来探讨动物类群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

教材在最后介绍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主要讲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无脊椎动物——昆虫。

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

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高等类群,昆虫又是本类中最多的种类,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昆虫》一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蝗虫的形态结构既体现昆虫类的特征,又体现节肢动物的特征,因此《昆虫》一节是第11章的重点,又是学好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

本节知识较为零散,但是许多知识都为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所以说本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1、多媒体投影与指导阅读法。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迅速寻找答案,寻找重点和疑难点。

这样,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观察思维法。

即观察现象,探究本质。

在教学中,我多处指导学生对标本、模型和挂图等进行有序观察,并结合观察启发他们思考一些问题。

观察使学生看到了什么?思维,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通过观察和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讨论、谈话等有机结合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加强了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习动因。

学生在学习中,眼、耳、口、手、脑并用。

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操作、分析思维等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4、归纳总结法。

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本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新知识。

分组合作对知识进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知识。

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中,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其相互间关系;(2)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够结合食物链进行判断、分析。

2、技能性目标:(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蝗虫标本的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他们在学习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交流合作的。

(2)通过本节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关注生命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3、营养级概念及定义六、教学过程:导入:师:在一个池塘中,同学们一般会看到些什么呢?生:周围有一些花草,池里有各种鱼、水蜘蛛、水草、海藻、海螺、螃蟹、各种水生动物,池底有蚯蚓、细菌、真菌等,池塘里还有水、泥土、空气,而池塘上面还有阳光照耀着!师:对。

有时候还能听到鱼儿跳出水面的声音,听到青蛙在池中的叫声等。

这时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这个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张无形的大网由什么构成的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5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授课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我们还是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P86图8—18)观察与思考:1)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生: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石头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不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归纳:这些成分也就是我们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讲到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其中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些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着物质和能量。

推而广之,生态系统中的阳光、水分、热能、空气和无机盐等物质和能量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

2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生:硅藻、栅藻、团藻、水草、各种鱼类、虫子、蚯蚓、螃蟹、水生昆虫、细菌、真菌等师: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分为三大类,请问:可分为哪三大类?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师: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生: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

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由绿色植物制造出来。

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生: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不仅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

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4)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生: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生:异养型生物。

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将消费者分为若干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

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生: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

有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

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

5)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生: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

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组织学生观看P87图8—19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讨论:为什么池塘的底泥可心用做肥料?P87(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结合教材示意图讨论如下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箭头相连的生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什么叫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有几条?3)什么叫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与食物网有何关系?学生活动: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结合“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各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生:草→兔→狐草→鼠→狐草→兔→鹰草→鼠→鹰师生讨论:首先教师对学生写出的食物链进行评价。

写出任意一条都可以,对写得快而准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写得慢和不对的,给以诱导启发,让同学们找全这四条简单的食物链。

然后,以其中一条简单食物链为例具体讨论。

如:草→兔→狐。

1)箭头相连的两种生物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天敌关系、捕食关系)2)一条链中,这种关系有何特点?(后一生物以前一生物为食,沿此链逐级递推,有序进行)总结:我们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营养级,如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兔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

教师强调: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一条食物链有如下特点:①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② 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

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均为异养型的动物。

③每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④分解者不纳入食物链的环节。

⑤一种消费者可在同一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多个营养级。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认真分析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并讨论如下问题:(1)该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9条)(2)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3)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狐、猫头鹰、蛇、吃虫鸟、蜘蛛、青蛙)(4)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何关系?(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5)什么是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总结: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另外,在分析一条食物链时一定要注意,同一生物一般情况下其营养级别紧随同级消费者级别之后。

在复杂的食物网中,生产者是每一条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一旦被生产者固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主渠道)进行的。

(3)学完本课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4)试试你一定行!1、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 )A. 蘑菇B. 蓝藻C. 草履虫D.蝗虫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D )A.水稻是生产者B.鼠是初级消费者C.蛇是次级消费者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3、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C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B )A.生产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消费者和分解者D.分解者和消费者板书设计:第八章第三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部分: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热量、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生产者:植物、自养型细菌消费者:主要指各类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食物链和食物网1、定义2、特点•发表评论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合作式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技能,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之中,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