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提出以下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中考说明》对阅读古诗文的相关要求如下:①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⑤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⑥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⑨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题型一:解释、判断、选择。
(4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型二:选择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考点: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题型三:翻译(一句或两句)。
(4分)考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题型四:主观问答。
(2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态度,体会语言特色,分析表达技巧。
真题详解(2017年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
②膂力:体力。
③课:督促。
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B.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C.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D.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4分)(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2)赏必行,罚必信解析2017年陕西中考文言文阅读采用了课外阅读,来考查考试的文言阅读能力。
第1题考查考生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将”作为“带领,率领”之意;“贵”解释为“看重”;“善”和“被”考查学生对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提醒学生在平时备考时要关注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情况。
第2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理解。
A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第二个“而”是顺接连词;B项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C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指他。
第二个“其”是语气词,难道;D项两个“为”都是担任。
第3题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
翻译时,首先大意须通顺;其次重点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来理解,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而面临灾难义无返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惩罚一定信守诺言。
”太祖大笑。
方法指导考点一: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透析考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要领】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透析考点】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而且通常为同一个虚词在课内外文段中的对比理解。
近年来陕西中考考查频率较高的虚词有:之、以、而、其、于、为乃、与、若、虽、且、安【解题要领】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三:文言文句子翻译【透析考点】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主要集中在:(1)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3)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要领】(1)了解大意,读出停顿;(2)重点字词要明白地慎重地解释出来;(3)学会必要的“留、增、删、换、调”,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增,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
③删,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用语习惯;(4)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掌握几种常见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考点四、主观问答(一)概括人物形象【透析考点】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
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
有时文章中会直接写出人物的品质、性格,而有时应结合相关情节自己总结,可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概括。
(二)归纳内容要点【透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或景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分析写法【透析考点】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象征、衬托、反衬、烘云托月、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
③选材剪材;④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四)理解主旨【透析考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要领】面对从未读过的课外文言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人会感到束手无策。
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阅读时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①理解文章内容时,应找出人物的相关事情,关注景物的描写。
②理解主旨时,应画出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重点品味。
③对于分析写法类题型,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经典课文的内容、写法,这样考试时才会应对自如。
④概括人物形象时,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
平时学习中,也要梳理总结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比如:沈复、方仲永、吕蒙、孙权、陶渊明、陈涉、唐雎、刘备、诸葛亮、公输、曹刿、愚公等。
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②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徙.知徐州()(3)盖.竹柏影也()(4)虽.禁军且为我尽力()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盖.竹柏影也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选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2分)(二)霍丘①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
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
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
自耶②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
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
”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