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
)【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译: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所谓】所说的。
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译: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所在】1.到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例: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译:我紧追了几步,绕过墙后,却找不到它在哪里。
三、【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译: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译:冰,是由水变成的,却比水温度更低。
2.以为,认为。
例: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这只是灭亡了的秦国的继续罢了,我私下里认为大王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3.判断词,是。
例: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译:不是我织布织的慢,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现在要被他俘虏了。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例: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译: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4.对,向。
例:为之奈何?(《鸿门宴》)译:对此怎么办呢?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译: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例: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是国家的功臣,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四、【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例: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译: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译: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译: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译: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译: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译: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
’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哪里仅仅是伶人(的导致的)呢?五、【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希望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译: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译: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谭嗣同传》)译: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译: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译: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慢流。
(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以:表时间)(《出师表》)译: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就怕担当不起重任,伤害了先前皇帝的在天之灵。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以:表范围)译: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四)动词:认为;用,任用。
例: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译:古人拿着蜡烛夜里游玩,确实是有原因的(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译: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
(《陈涉世家》)2.通“已”,止。
例:无以,则王乎?译:(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孟子梁惠王上》)【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译:虎看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
⑵把……作为或制成。
例: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译:用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金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译:(如果)我李密(幼年)没有祖母的照顾,不会存活至今。
祖母(在晚年如果)失去了我的赡养、照料,就不能够安享晚年。
六、【焉】(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译:积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况且哪里放土石呢?(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例1: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