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开讲《乱说学记》十好,咱们接着学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这里讲到了教育所兴起的四个法门、四个手段,又讲到了教之所由废的六个弊端。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仅知道教育成功的缘由,还知道教育失败的缘由,那这个人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如果你想要成为老师中的老师,就得用君子之教。
君子是人中之杰,师中之师。
君子之教——最高明的老师,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喻也”,也就是用比喻来启发大家。
我们曾讲过两个概念:一个叫法门,这个是佛学的概念,法门只是方法之门,不是究竟,不是真相。
假如我们把真相比喻成屋子里的宝藏,那么所谓的方法、比喻,只是帮我们把这个屋子的门打开,这就是法门,方法之门。
一个人要想知道屋子里装的是什么,还得自己进去看。
如果想进去却打不开门,那就需要老师来帮助你打开这道门。
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师教给你的所有方法都不是真相,真相是需要自己去证悟的。
老师所能做到的只是把门打开。
那“方便”是什么?是方法的便利。
我要让你听我的话,首先我要给你一个便利,给一个优惠,你才能听我的话。
像我们上班一样,我为什么上班呀?因为老板给我发工资啊。
所以,老师永远不会告诉你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需要自己去体悟、去证悟。
老师能给你的,就是帮你把门打开,给你提供便利。
这个“喻”理解成比喻,形象的比喻易于让人受到启发。
《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就用了比喻。
老子知道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的真相了。
一个事物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命名出来就不是这个事物了。
但是他为了法门的原因,为了方便的原因,还要向你讲什么是道,这就是喻也。
喻也就是启发。
由此,我们再说远一点,咱们中国的文章,有两大文风: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一个是浪漫派,一个是写实派。
咱们说中国的豪放派、婉约派的文风是从哪来的?从庄子来的,庄子就是比喻大师。
比喻有什么好处?就是形象直观,很难引起别人的争论。
比如,《庄子》和《论语》,或者说庄子和孔子的区别:孔子所著的文章,是由他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有很多地方是有争论的,异议比较多的。
譬如:“有朋自远方来”,什么是朋?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比较写实。
而庄子的文章,历代争论较少,因为他善于比喻。
作文有喻体、喻词,借这个物比喻那个物,很少有争论,很少有歧义。
这是我们要领会的第一个方面——比喻的好处。
第二呢,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的教育大家、思想家,都善于用比喻。
现在高明的企业家,也善于用比喻。
如联想公司的柳传志作过一个比喻:什么叫团队合作呢?就是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对团队合作有了形象和感性的认识。
佛祖释迦牟尼也是一个大教育家。
有一本佛学著作叫《百喻经》,大家也许对这本书都不熟悉,鲁迅曾经提到,他受《百喻经》的影响是最深的。
《百喻经》里有九十八个故事,都是用比喻来讲的,比较形象,比较故事化,所以很能吸引人,也很难引起别人的争论。
还有《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等”是哪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很善用比喻,把世间的万象比喻成像梦一样,醒了就没了;又如泡影一会破灭了;又如露珠一会蒸发了;又如闪电是不长久的,这就是善用比喻。
我们讲作文的时候也要求大家,文中五句话以内必有一个比喻,比喻能让你的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好的老师、好的教育家,也得善用比喻。
再比如,《圆觉经》的文采也非常好。
看这一段:“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这几个例子说明,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善用比喻。
你要让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你也要善用比喻。
故君子之教喻也,就是要多用比喻,就是要启发,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这样你才是一个高明的教育者。
因为不一定所有的人会对定义、概念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你适当的一个比喻,就能把深涩、难懂、拗口的定义,变成可以想象、可以触摸、可以回味的道理。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让人明白道理,只是加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这一句在《学记》里面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妈妈要牢记在心的。
什么叫道而弗牵?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提到,妈妈是导购员,而不是销售员。
导,是问对方有什么需求?销,是强买强卖。
会卖油条的会问:“哥,你来几根呀?”而不是问:“哥,你吃不吃呀?”这就是会道。
弗牵,不要牵强。
大家深层地理解一下“牵强附会”这四个字的意思。
你强迫了,别人本来不会,你问多了,人家就会附和会了会了。
为什么大家要附和你?明明不懂还要装懂,因为你在牵强,你在强迫。
前面我们讲过,我们有标准的答案,标准的流程,标准的教育,这就是牵强附会。
强迫孩子这就是标准答案,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对还是不对,反正就是附会。
牵强和附会是连在一起的。
反过来就是要引导,答案永远都不是标准的。
一百个人看《哈姆雷克》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克。
我们怎么可以去牵强呢?我们怎么可以去强迫呢?每个人的根性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都不一样。
道而弗牵的反面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就是牵强,因为有了牵强所以附会。
举例来说,我们选举的时候,因为机构在牵强,大家附会地举手。
因为强迫大家必须捐款,所以大家就会心不甘、情不愿地附会。
因为我牵强大家必须是这个答案,所以大家就附会地说对对对好好好。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道而弗牵,不能牵强,而要引导。
由此我们说到作文的教育,在教孩子作文时,我们不能高高在上的当判官,不能高高在上的当教师爷,而要蹲下身俯下足弯下腰,和孩子平等地对话,耐心地去引导他。
比如,在《启蒙篇》里,有的妈妈说这个对称我不明白,我就说你看到了孙悟空就想到了猪八戒,看到了变形金刚就想到了蜘蛛侠,看到了喜洋洋就想到了灰太狼,这就是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强念四声,倔强的强。
意思是说,当一个孩子偏执一头的时候,不要压抑他。
比如一个孩子淘气,你非要捆起他的手脚,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那是不现实的。
如果一个孩子内敛害羞,你非要他站在讲台上或站在十字路口大喊,那就抑制了他的本性、他原有的东西,就会对他造成较大的伤害。
我们该做的是因势利导。
强而弗抑,从佛学的角度来讲,叫随类化众。
随类化众什么意思?假如孩子淘气,我也假装淘气;一个人爱打麻将,我想教育他,我要随类假装爱打麻将,只有随类了才能化众。
假如你不会抽烟,不爱抽烟,可是为了化众,为了能与人融在一起,我也假装会抽,兜里装包烟,适时递给人家一支。
这样才能有机会化众。
比如市场营销,讲的就是一致性,客户喜欢钓鱼,你不能说你不喜欢、浪费时间、杀生之类的,你想想这样说了这笔生意能做成吗?你应该随类化众。
虽然不喜欢,但也要假装喜欢。
你可以对人家说,我对钓鱼不太懂,您能给我说说钓鱼的乐趣吗?能给我讲讲钓鱼的好处吗?能给我讲讲您钓鱼的非凡经历?客户会想,这哥们真好,能和我说到一块去。
这才叫随类化众。
我们都知道大禹冶水,疏而不堵。
随类化众就是疏而不堵,就是强而弗抑。
你不能说老牛不喝水你就强按它的头,这样它会恨你。
要因势利导,强而弗抑,随类化众。
孩子怕写作文,你和他讲,妈妈和你一样很害怕写作文,但是妈妈想和你一起克服写作文的恐惧。
又如,地藏菩萨有个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他如何度恶鬼?首先要装成鬼,装成恶魔,然后再去度那个鬼。
如果大仙降落到地狱,会把那些鬼吓死。
他得先和你吃一块住一块玩一块儿,然后再因势度你,这就是强而弗抑,随类化众。
如一位妈妈说的,要好好学习就得天天“上当”,做好卧底。
开而弗达,就是方便就是法门。
每朵花是自己开放的,但是之前需要你去浇水。
接送孩子,门都是大人开,进房间都是孩子自己进去。
大家好好看看我在基础篇前言中讲的,启蒙启蒙启发启发,我们做不到让孩子奔腾,但是我们能做到让孩子入始。
就是帮你开门。
金刚经里讲“如筏喻者”,虽然你不一定能达到彼岸,但是我会给你一个筏子让你渡过这条河。
待渡过去以后,要把这个筏子扔掉。
我们讲法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这些方法,都是让孩子领悟写作的真谛。
但是我的方法不是写作的真谛,都是开而弗达,开开门,让你达到。
开而弗达,也就是我们讲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写了这么多东西,它不是写作的真相,它不是真理的究竟,说十万遍,言不尽意,都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又回过来讲中国的经典。
四书五经,处处都留门,但是处处都不会给你指向真理的究竟。
这就是老祖宗聪明的地方。
所以说我在讲经典的时候,我都是乱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深浅偏圆不同,没有你绝对地对和我绝对地错。
处处都留门,处处给你设着暗道。
一点开悟则处处开悟。
我记得基础篇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天空是什么颜色?天空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处处都给你留门。
如果你说天空绝对是蓝色的,那就是错了。
这就是开而弗达。
我们作为妈妈,最重要的就是开,不是达。
达是需要孩子自悟的、怔得的。
不是你给他的,你给的永远都是方便,永远都是法门,永远都是开而不是达。
如果你给了标准答案,就是达了,就是固定了,就是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