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16青山不老

最新16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12【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3【课程标准描述】4*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能主动识字。

5*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6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8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9*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10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12的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1314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15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16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18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1920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21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2223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24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25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26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27【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重点词概括法,把握课文主2829要内容。

302. 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

313.抓住关键语句,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32的艰辛与决心。

33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5. 合作交流,感悟造林的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3435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36【教学重点】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738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39【教学难点】40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41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42【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4344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45【教学课时】1课时46【评价活动方案】471.第一题学习运用重点词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落实评价目标一(过程48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492.第二题联系全文,结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50落实评价目标四。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13.第三题合作交流,感悟造林的重要意义。

落实评价目标五(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253【教学过程】54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55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56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57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5859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60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评价目标1)6162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63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642.出示学习目标。

653.自由读课文,要求:66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67684.反馈交流:69⑴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70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71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72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73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74要内容。

75三、以文入情,感悟“奇迹”——抓奇迹(评价目标2)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7677大家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78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79预设,教师出示句子:80①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81不起的奇迹。

82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 83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84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85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86野的绿。

这就是——“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87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过渡: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

(第1自然8889段和第5自然段)90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91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92光。

93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9495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96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9798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99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100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101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102“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103104吗?105要是没有这些树,没有这树林,会怎样?106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107这片土。

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108不是一个奇迹吗?109四、奇迹背后——抓环境(评价目标3)110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111(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

(学习第二自然段)112⑴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113恶。

114点拨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115116B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117怪物。

)118(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119资料,我们一起来看:120(出示资料)(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121122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123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124125的意思。

126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127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128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129(二)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130131(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132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抓“看法”(评价目标4)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1331342.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135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136(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137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38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139“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140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141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142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环境、保护家园、造福子孙的奉献精神。

143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

144六、拓展链接,升华情感145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面对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想对别的什么人说什么?146147资料补充(课件出示图片):全国掀起植树造林高潮148七、课堂小结149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他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150值。

他的生命会随着茫茫青山而无限扩张,会随着茫茫青山而永垂不朽!这位普151通的老人让我们感悟到——青山不老!(读课题)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152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去努力吧,153让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154155板书设计:16*青山不老156157大环境──险158恶159创造奇迹实现价值160小环境──艰苦161162【学习目标检测】16*《青山不老》评价单163案例提供:济南市滨河小学崔丽165案例整理:济南市滨河小学崔丽1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