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摘要:安庆,又名宜城,是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地级市。
原安徽省省会。
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
安庆为安徽省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是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开放型城市。
关键词:土地面地人口 GDP 人均GDP 投资消费产业结构社会保障1 马鞍山市基本情况1.1城市简介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
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
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800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
1.2城市地理位置、气候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
长江流经市境200余公里。
其四周为:隔江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和安徽省东至、贵池、铜陵等地相望;北、西绵亘大别山南脉,与安徽省霍山和湖北省英山、蕲春、黄梅等地峰壑相通;东北与安徽省无为、庐江、舒城等相接。
安庆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但由于地处中低纬度,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大。
加之地形复杂多样,常有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1.3城市人口2015年安庆市总人口规模为656万人左右,2020年安庆市总人口规模为675万人左右,2030年总人口规模为710万人左右。
2 综合经济实力2.1 GDP及人均GDP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932.1 GDP及人均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834.1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379.3亿元,增长9.1%。
人均GDP(元)58906.61,人均GDP(美元)9511.50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2.2 城乡居民收入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48元,稳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0.1%。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339元,稳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3%。
3 经济运行质量3.1城市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见图2)。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5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2.82亿元,比上年增长6.5%。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5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657.48亿元,增长9.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见图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7%。
全年实施重点项目360个,完成投资76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7%。
3.2城市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见图4)。
分地区看,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同步发展,城镇和乡村市场分别实现零售额8.76亿元和22.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4.7%。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6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5.96亿元,比上年下降6.7%。
3.3 出口指标全年进出口总额36.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5%。
其中,出口13.9亿美元,增长15.8%;进口22.4亿美元,下降8.6%。
4 经济结构4.1外资利用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7.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79亿美元,增长15.6%。
4.2内资利用实际利用内资1651亿元,增长31%。
5 产业结构、经济发展5.1综合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
2013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55.0亿元和325.9亿元,增长14.18%和14.38%,重工业增幅比轻工业增幅高0.2个百分点,两者增幅差距在上年缩小基础上,继续缩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一改多年低迷,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增幅最高,达20.71%;其次为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增长15.61%和13.94%;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长8.2%,集体企业增长7.3%,股份合作企业下降26.49%。
其中股份制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最大,达到71.8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28个百分点。
在工业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安庆市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壮大。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500家,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7家,退出规模以上统计企业46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51家。
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39户,同比净增加113户,其中,产值5亿元-10亿以下企业37户,同比净增加3户;产值10亿元-20亿元以下企业16户,净增加2户;产值20亿元-100亿元以下企业6户,净增加3户;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户,与同期持平。
2013年,全市亿元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047.9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0.4%,不考虑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9.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净增产值335.64亿元,占全市净增产值的73.0%。
5.2农业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5.66万公顷。
其中稻谷面积38.04万公顷,小麦种植面积3.9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7.25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5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54万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
受旱灾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247.61万吨,产量下降1.8%。
其中,夏粮12.41万吨,增长3.0%。
早稻50.74万吨,增长0.4%。
秋粮184.46万吨,下降2.7%。
全年油料产量29.53万吨,增长3.1%。
棉花产量9.45万吨,下降11.4%。
蔬菜产量150.39万吨,增长1.0%。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
全年肉类总产量32.36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羊牛肉产量23.09万吨,增长2.1%。
禽蛋产量19.08万吨,增长1.1%。
水产品产量36.73万吨,增长3.2%。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2.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农用拖拉机10.69万台,增长3.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4.39万吨,增长3.0%。
农村用电量16.03万千瓦小时,增长8.7%。
5.3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0.9亿元,增长14.3%。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2.3亿元,增长17.9%;集体企业5.7亿元,增长7.3%;股份制企业426.7亿元,增长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5.8亿元,增长8.2%。
重工业增加值325.9亿元,增长14.4%;轻工业增加值255.0亿元,增长14.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8.63,比上年上升19.61个百分点。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6.4亿元,增长19.5%;实现利税289.1亿元,增长31.8%,其中利润171.8亿元,增长28.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92.3亿元,比上年增长 6.7%。
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53亿元,增长24.6%。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40.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1.6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1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3.06万平方米。
5.3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0.9亿元,增长14.3%。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82.3亿元,增长17.9%;集体企业5.7亿元,增长7.3%;股份制企业426.7亿元,增长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5.8亿元,增长8.2%。
重工业增加值325.9亿元,增长14.4%;轻工业增加值255.0亿元,增长14.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88.63,比上年上升19.61个百分点。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6.4亿元,增长19.5%;实现利税289.1亿元,增长31.8%,其中利润171.8亿元,增长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