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北地区煤炭产业成..

陕北地区煤炭产业成..

陕北地区煤炭产业成长与资源诅咒的规避策略探析李刚1,侯凤娟2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E-mail: fengjuan75031@摘要:论文以在我国一次性能源中占主导地位的煤炭为基础,分析陕北地区煤炭产业中资源诅咒的病态机理,即利益主体目标不协调、市场化机制未建立、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和缺乏适宜的考评机制,之后本文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承压和社会进步的系统性考评模型,并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陕北地区10个区县煤炭业发展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和谐性。

此后,提出陕北地区煤炭产业资源诅咒的应对策略,即:协调利益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产业良性发展和建立市场考评模型。

关键词:煤炭产业资源诅咒规避策略1.引言自然资源作为经济的物质资源禀赋本应作为一个地区产业成长的基础,对经济起到正向的作用。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许多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都实现了“起飞”,而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往往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资源诅咒[1]。

国外众多学者对资源诅咒作出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对引起该现象的原因给予解释。

在规避资源诅咒的策略上,学者提出将自然资源留在地下、鼓励私人部门投资、建立资源基金等多种途径[2]。

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并对中国的一些实证问题进行了解释并给出政策建议,但却未对资源诅咒效应的病态机理作出详尽描述,也未提出规避资源诅咒的具体策略。

在中国资源赋存丰裕的地区,也同样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并且,不同产业资源诅咒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以陕北地区煤炭产业资源诅咒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态机理,以期得出煤炭富集区资源诅咒的规避策略。

2.陕北地区煤炭产业资源诅咒病态机理分析陕西是全国第三大产煤大省,陕北地区作为陕西重要的煤炭产地,其在省内以及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3]。

在采掘业的带动下,陕北地区的GDP逐年提高。

2005年,陕北地区GDP增速已位居省内第一,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超过20%。

煤炭开采业也成为当地居民高额收入的来源,神木县因此跻身于西部百强县的行列[4]。

但是,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譬如,不合理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现象凸显,经济发展速度与居民生1李刚,男,出生于197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现为在读博士,任陕西开源证券董事会秘书,主要从事和能源经济相关的研究工作。

2侯凤娟,女,出生于1986年6月,现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经济。

活改善速度的差距,另外,地方政府内部的寻租现象也日益增多。

这些,都是资源诅咒在煤炭行业的具体体现[5]。

分析陕北地区煤炭产业资源诅咒的病态机理,得出如下四点。

2.1 利益主体目标不协调中央政府提出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地方政府仅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原则进行规划。

两大利益主体目标不协调致使企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无法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安排生产。

中央政府鼓励中央企业投资,上缴国家利税的同时,对地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主要表现为对中小型煤炭企业提高准入门槛,对安全生产设备不齐全的小煤窑坚决关闭[6]。

限产措施之下,相较投资数量和贷款额度都有很大优惠的央企,地方企业明显处于劣势。

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际能源价格飙升,国内煤价一路走高,行业利润高企带来地方小矿复产速度的加快,在此背景下,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中央再次加大对非法开采的打击力度,而地方政府为了征得更多的税收以拉动本区的GDP,对部分小矿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

这就造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中的博弈比较剧烈。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方面的冲突也是存在的[7]。

中央政府要求企业在生产时注重环境保护,因此对企业进行了排污限制,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衡量,以此作为考核标准决定企业是否继续生产。

而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组织生产,并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进行包庇。

企业的生产行为更多的是受政策的引导和约束。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缺乏协调性,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寻租行为的产生和扩大[8]。

2.2 市场化机制未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价格是企业市场化运行的核心要素,它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容忽视[9]。

过高的资源价格使行业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超额利润,从而使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向该行业集中;而过低的价格则意味着短期内该行业出现供给过量或需求过少的状况,从而生产要素会分流到其他行业。

正是价格的调配作用,才使企业的利润维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若价格不能以市场化为主导进行确定,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就会受到削减。

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中所占比重超过70%,我国对国外煤炭的依赖度大于50%[10],因此政府在资源产品定价方面的决策较为审慎。

在2003年之前,陕北的煤炭定价由神华集团决定,而该地区的煤炭以略高于成本相当的低售价输出,导致资源富集区人民收入低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这一时期,资源诅咒的现象充分体现:陕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支持了东部经济的发展,而该区域却未因东部经济的腾飞而获得利益,相反,区域呈现出经济落后、科教文化水平低下等典型特点。

2.3 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能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相关产业连接成一体,而且会组织生成有效的产业序列[11]。

以往陕北地区只注重煤炭的开采,以采掘为中心,区域内形成高丰度的资源集采地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密集区。

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区域内无法做到协作采集、统一生产,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区域性的分工与合作。

开采后的煤炭,并未经过加工环节就直接运往外地廉价销售,缺乏物流的支持,高额的运输成本使小型煤炭企业承担巨大的压力,生存空间更加狭窄。

由于采掘时不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陕北地区的煤炭企业采取雇佣廉价劳动力、以人力要素替代资源要素进行生产,如此的生产模式和用人机制会使人才的流失率大为提高,其他地区低素质的人才流向这个资源带,而当地的高素质人才急剧外流。

当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这种人才结构不相适应时,人才问题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不合理的产业链无法刺激规模经济的产生,对成本的节约作用也很有限。

更重要的是,产业的生长和扩大与人才的结构密切相关,如果区域发展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做后盾,那么短暂的经济优势是无法长期维持下去的。

2.4 缺乏适宜的考评机制对区域经济的考察,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侧重经济效益的。

而建立区域的考评机制,应和产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除了考虑经济要素外,还要结合生态的承压能力和社会的进步综合分析。

因此,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对陕北地区煤炭产业发展中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三方因素做统筹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3.系统性考评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采取建立1个体系、3个子系统、7个功能团和30个要素的构架对陕北地区煤炭产业发展与生态承压和社会进步综合考评。

其中,子系统分别为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包含2个功能团和6个要素,反映现行经济增长能力和对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预测;生态子系统包含3个功能团和14个要素,主要是在考察现行环境水平的基础上量度环境的承压力,并且对环境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受到的污染作出测评;社会子系统包含2个功能团和10个要素,侧重考察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水平。

出于统计方便,以X1、X2、X3……X30代表30个要素。

具体考评指标见表1,表1 经济发展与生态承压和社会进步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系统性考评模型进行处理。

本文采用2007年陕北地区10个主产煤炭县区的数据,调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3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从因子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并可进一步分析得到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表2)及各因子载荷(表3)。

本文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4个公因子。

由表2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92.707%,说明前四个公因子基本反应了样本的大部分信息。

由旋转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在第一个公因子中GDP年均增长率(X1)、财政支出(X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5)、人均工业CO2年排放量(X11)、人均工业烟尘年排放量(X12)、污染径流比重(X13)、单位GDP能耗(X16)、单位GDP水耗(X17)、单位GDP废水排放量(X18)、单位GDP废气排放量(X19)、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20)、居民人均年收入(X21)、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X22)、人均社会消费品年零售总额(X23)、人均年末储蓄存款余额(X2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X25)、通货膨胀率(X27)、城镇医疗保险率(X29)载荷较大,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第二个公因子与人均财政收入(X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9)载荷较大,反映了财政支持绿化的程度;第三公因子与森林覆盖率(X10)载荷较大,反映了森林覆盖率与生态承压力的方向关系;第四公因子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9)、环保投入占GDP比重(X15)载荷较大,反映了地方环保的成效。

表2 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表3 各公因子载荷表4为各区县的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得分只代表在本文构建的指标下各地区的相对差别。

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432143214432134321243211F F F F F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7.429*F1+0.798*F2+0.531*F3+0.512*F4)/9.27表4 陕北地区十大产煤区县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计算显示,陕北地区煤炭产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度可分为四可分为四个组别(见表5):经济、生态、社会和谐性最强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大于-1,小于-0.6):吴堡、榆阳。

从综合评价来看,这两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当地的社会进步与生态承载力维持均衡,但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两区县也有侧重之分。

吴堡的地方环保功绩明显;与之相比,榆阳的森林覆盖率在10个区县内最低,但是财政支持的环保投入却非10个区县内的最高,政府在维持经济与生态、社会和谐程度方面的成效显著。

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度较强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大于-0.6,小于0):清涧、黄陵、绥德、横山。

这4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和当地的社会进步与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和谐,其中,清涧、黄陵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的和谐度最高,其次是绥德,横山位居该组最后,原因是地方对生态的重视度不够,环保投入过少,在发展中政府绿化工程还有待加强。

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度较弱的一组(综合评价值大于0,小于1):定边、靖边。

定边的森林覆盖率不高,区域生态条件的改善依赖政府的投资,然而政府却并未通过加大环保投入来增加区域和谐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