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产 生 厌 恶 感
感观鉴定:视觉、味觉、触觉、 色泽、 气味、口味、组织状态等。
化学鉴定:pH、TVB-N、组胺等。
物理指标:黏度、折光率、电学特 性等。
微生物检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致病菌、毒素等。
2、保质期与保存期
保质期 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保持食品质量(品质)的期限。 在此期限,食品完全适于销售,并符合标签上或产品标准中所规 定的质量(品质);超过此期限,在一定时间内,食品仍然是可 以食用的。 同义词:最佳食用期(时间短于保质期) 货架期:可销售时间 保存期 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 此期限,产品质量(品质)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食品不再适于 食用。 同义词:推荐的最终食用期 (截至日期;此日期前食用/使用)
(四)腐败变质食品的处理原则
总原则:
在确保食用者健康的 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 食物的经济价值,尽量 减少经济损失。
具体原则:
(1)严重腐败变质,销毁 或其它工业用。 (2)轻度腐败变质的食品 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将变 质的主要部分去掉,可以食 用。 (3)将变质的食品限期食 用。 (4)局部变质食品:挑选 去除变质部分,利用其它完 好部位。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预防 控制措施
( 五 )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预 防 和 控 制 措 施
( 四 ) 变 质 食 品 的 处 理 原 则
( 三 ) 微 生 物 污 染 食 品
( 二 ) 影 响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因 素
( 一 )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相 关 概 念
11、环境 过程 人员控制等
• 食品所处的环境条件
温度:嗜冷菌最适温度10~20℃ 嗜中温菌最适温度20~40℃ 嗜热菌最适温度50~60℃ 水分和湿度:食品的Aw值越小, 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水分活度 降到0.6以下,一般微生物均不 易生长繁殖。 气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影 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食品的分类
根据食品自身pH值的不同,将食品分为两类:pH<4.5 的为酸性食品,如大多数水果;pH>4.5的为非酸性食品, 如蔬菜和动物食品。 但食品又分为生理酸性食品和生理碱性食品: 在生理上,把带阴离子非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称为生 理酸性食品。如大部分肉、鱼、禽、蛋等动物性食品中 含有丰富的硫蛋白,米、面及其制品则含磷较多,可降 低血液的pH值,属生理酸性食品。 在生理上,把带阳离子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称为生理 碱性食品。大部分蔬菜、水果、豆类代谢后生成碱性物 质,能阻止血液等向酸性变化;虽然某些水果具有酸味, 但这些有机酸代谢后生成CO2和水 ,排除体外,所以 在生理上并不显酸性,留下的仍质特性
食品的营养成分:营养基质越好,食 品越易腐败变质 食品的pH值:非酸性食品适合于大多 数细菌、霉菌和酵母的生长 食品的Aw值:含水分较多的食品,细 菌容易繁殖;含水分较少的食品,霉 菌和酵母容易繁殖。 食品的渗透压:食品中所加入的盐或 糖的浓度越高,食品的渗透压越大, Aw值越小,食品越容易保藏。 食品的存在状态:完好无损的食品, 一般不易发生腐败。
对人类有益
对人类无益
腐败变质的表现
富含蛋白质的 肉、鱼、禽、蛋 等食品 特征:蛋白质腐败
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的食品 特征:发酵产酸
油脂等以脂肪为主 的食品 特征:酸败
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
1、变黏 2、变酸 3、变臭 4、发霉和变色 5、变浊 6、变软
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
降 低 食 品 的 营 养 价 值 引 起 急 慢 性 中 毒 或 潜 在 危 害
(二) 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微生物:致病菌、致腐菌
食品自身的理化特性:营养组成、基质 条件(pH、Aw)等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水分、 氧气等
(三)微生物污染食品 (1)主要途径 原料污染:食品原料在采集、加工前已 被污染 食品在产、储、运、销过程中的污染 从业人员污染:通过手、上呼吸道等 烹调加工过程的污染
主 要 内 容 :
一、食品的腐败变质
(一)相关概念
1、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的环境因素 影响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 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例如:鱼、肉的腐败,水果、蔬菜的腐烂,粮 食的霉变等
发酵:指人类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成分(酶)等生产 各种产品的有益过程。
(五)食品腐败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1、控制温度 ①高温杀菌:高 压蒸汽杀菌、超 高温瞬时杀菌、 敢惹杀菌。 ②低温杀菌:巴 氏杀菌、间歇杀 菌、煮沸杀菌、 ③低温抑菌:冷 冻、冷藏 2、脱水干 制 3、腌制
10、超高压 微波 脉冲 等新技术
6、包装 7、烟熏
8、辐照 9、超声波
4、发酵 5、添加 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