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红蛋白含量

血红蛋白含量


5.2 血液放行
5.2.1 经过培训考核的被授权人员才能承 担放行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对血液的放 行进行监控,并留有监控记录放行
5.2.2.2 将检测报告中尚未最终判定结果的血液继续隔离并做好 标识。 5.2.3.4 需要复制惟一的合格血液标签,应由被授权者确认原先 印制的合格血液标签已被销毁。 5.2.3.10 合格血液标签粘贴于血袋后应再次确认该标签粘贴无误。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血液隔离与放行、质量控制
2012-5-21,南京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编制过程
2008年2月,卫生部组织专家在《中国输血技术操 作规程(血站部分)》基础上,结合输血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血液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起草《血站 技术操作规程》 2008年4月,形成《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网上征求 意见稿 2009年6月,根据全国血站反馈的修改意见(质控 部分296条),以逐条梳理的形式《规程》征求意 见稿进行了认真修改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先后两次组织专家进行再 读修订
规定血液放行的职责;经授权的放行人员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质量管理 人员应该监控血液的放行 根据实际情况界定“批”的范围 清查每批血液中的所有不合格血液(及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尚未最后判定 的血液),准确无误实施物理隔离后,才能放行合格血液。 确定每批血液中所有制备的合格血液,贴上合格血液标签,经过批准放行 后,才能从隔离库转移到供临床发放的合格血液储存库。 对每批血液的放行须有记录。放行人须签署姓名、放行日期和时间
6.1导 则
6.1.1 范围 质量控制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质量检查、关键物 料质量检查、关键设备质量检查和环境卫生质量检查。 注: 与1997版一致 6.1.2 抽样数量(12版新增) 全血及血液成分(和关键物料? )质量检查的抽样量为每月制备量的1%或至少4袋。若该成 分血每月制备量少于4袋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由血 站自行制订抽样频率和数量。
取 样
17
6.1导 则
6.1.4 控制指标 全血及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指标遵从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规定,关键物料 、关键设备和环境卫生的质量控制指标遵从有关规定。 6.1.5 检测机构 血站可自行检测,也可委托具备相应检测 能力的检测机构(计量检定机构、血站、医院、疾病预防 控中心等)进行检测。 6.1.6 趋势分析 应当对血液质量控制抽检结果进行趋势分 析,出现异常趋势时,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实施调查和回顾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趋势分析时,应当充分考 虑到献血者个体差异,对于由于献血者个体差异所引起的 ,而且在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中难以控制的不影响血液安 全性的指标(见表6-1),如果有75%的抽检结果落在质 量控制指标范围内,可认为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

参编专家共识
确保血液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献血者健康 体现输血医学发展的新概念、新方法、新制品
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文本和经验,兼顾可操作性
参考EDQM、AABB等国际惯例,不再对关键物料进行无菌、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血液质量抽检非安全指标合格率75%
.。。。
5.血液隔离与放行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液隔离与放行》
满足以上条件者应认为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6 的要求
血液隔离与放行
5.1
血液隔离
5.2
5.3
血液放行 计算机控制
涉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相关的条款:
10. 血液的标识及可追溯性 16. 血液隔离与放行
5.1血液隔离
5.1.1
待检测、制备等尚未被判定合格的血液和 不合格的血液应被物理隔离,防止不合格血液的 误发放。 5.1.2 应设立有明显标识的合格品区、隔离区和 不合格品区。 5.1.3 设施设备应卫生、整洁,并定期清洁。 5.1.4 对血液隔离的贮存设备进行温度监控。 5.1.5 进出血液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和记 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名、数量、时间、交 接人及签名等。
卫生部医政司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督导工作研讨 会(2008.10.27~2008.10.30)与会专家就“隔离与放 行”相关条款的符合性考评达成共识:
建立和实施血液的隔离程序,将待检测(包括可能存在质量 问题但尚未最后判定的)的血液和不合格血液进行物理隔离 和管理 建立和实施合格血液放行程序
16.1建立和实施血液的隔离程序,将待检测(包括可能 存在质量问题但尚未最后判定的)的血液和不合格血 液进行物理隔离和管理,防止不合格血液的误发放。 16.2 建立和实施合格血液的放行程序,并遵从以下原则 : 16.2.1明确规定血液放行的职责,放行人员应经过培训和 考核合格,并经过授权,才能承担放行工作,质量管 理人员应该监控血液的放行。 16.2.2清查每批血液中的所有不合格血液,准确无误并安 全转移处置后,才能放行合格血液。 16.2.3确定每批血液中所有制备的合格血液,并贴上合格 血液标签,经过批准放行后,才能从隔离库转移到供 临床发放的合格血液储存库。 16.2.4对每批血液的放行进行记录。保证所有的血液成分 得到识别和清点核实;所有不合格的血液经过清点核 实,并已被安全转移和处置。所有合格血液均符合国 家标准。放行人应签署姓名、放行日期和时间。
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 业技术和活动。 -在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所进行的 一系列专业技术作业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 的控制。 -质量控制的关键是使所有质量过程和活动始 终处于完全受控状态
6 质量控制
6.1 导则
6.2 血液质量控制
6.3 关键物料质量检查 6.4 关键设备质量检查
6.1导 则
6.1.3 取样方法(12版新增) 应当尽可能采用密闭系统进行取样 。如果采用开放系统取样,应当严格无菌操作。取样对血液 质量没有构成影响的,取样后的血液可发放使用。 参考:3.10.3.11 如果在开放环境制备或最后以生理盐水混悬 ,洗涤红细胞保存期为24小时。 密闭系统:无菌导管接驳器、联袋(空袋) 抽检血液破坏性检测:合格血液、ALT不合格的血液 抽检血液发放使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抽检涉及相关血液的隔离:信息和物理
5.2.3.12 已经放行进入合格品库的血液,再经制备、分装、转换 后,应重新粘贴具有惟一性条形码的合格血液标签,并 保证粘贴无误和可追溯性。
5.3 计算机控制

5.3.1 应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血液隔离 与放行。 5.3.2 需要人工放行时,应建立与实施复核制度 。

6.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