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修改版导则中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1996 中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增加了监测资料的统计内 容与要求,并对监测项目、监测制度、监测布点作了明确规定。
监测制度中对监测季节、采样时间都有较详细的说明, 特别是针对不 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 对1 小时浓度监测值的采样时间给出了规定。 监测点的布设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 给出了一级评价项 目、二级评价项目、三级评价项目、区域评价项目和公路、铁路评价项 目等监测布点原则。
此外,还需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 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4.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方法的变化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 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 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 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 ,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2.2 与现有导则合理衔接,保留原大气导则行之有效的科学内 容, 充实或修改原大气导则已不能适应目前环评理念及理论、 技术要求的内容, 增加现行法律法规、标准中明确规定和要求 的原大气导则未有的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2 新导则的思路和原则
2.3 体现大气科学新的科研成果, 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 模型的一致性; 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 为建设项目、区 域项目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模型的使用应便于在日常环境影响 评价管理中的核查和对比, 提高模型的易用性, 在兼顾科学性的 同时, 降低基础数据的需求; 与欧洲和北美法规模型接轨,考虑 直接从国外引进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新一代模式,对新引进的模式进 行专家鉴定。 目前购买的软件核心模式为美国研究开发。
93版导则的原则是先确定评价等级,根据等级再确定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新版导则规定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 离超过25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 的圆形区域,或 边长50km 矩形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4 新导则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a)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概念, 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 稳 定度用连续参数表示; b) 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模式; c) 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 d) 具有计算建筑物下洗功能。
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总纲》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下称“ 93 版大气导则”) 规定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范围和技术方法。
通过大气导则的实施, 提高了大气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 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及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更加有针对 性。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93版大气导则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 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一般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评价区的 中心,以主导风向为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评价区范围。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评价范围的边长不应小于 16~20km,10~14km,4~6km。平原地形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 限,排放量大的项目适当扩大评价范围。
•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2 93版大气导则的不足之处 93版大气导则推荐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基于60-70 年代
的大气边界层理论, 已落后于当今国际主流的环境质量预 测模式所应用的80-90 年代的大气边界层理论。93 版大气 导则推荐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假定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在空 间上遵循高斯分布, 考虑地面和混合层顶均为不可穿透的 平面; 按照Pasquill 稳定度分类方法将大气边界层的稳定 度分为六类, 扩散参数由稳定度、扩散距离和时间决定, 因此, 采用的稳定度分类和扩散参数是不连续的。这不仅 在理论上与大气边界层的湍流特征的连续变化相违背, 也与近几十年对湍流扩散的研究成果不符, 尤其是在对流 条件下。
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的修订、国际上环评技术方法的更新,93 版大气导则从适用范围、 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上均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目前正在修改《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为了符合修改后的总纲的要求, 大气 环境导则也要与之相适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评价工作等级按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1) 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一级 二级 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Pmax≥80%,且 D10%≥5 km 其他 Pmax<10% 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二 三
Pi<2.5×10 8
三 三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新版导则大气评价分级方法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
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新版导则对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 及采样频率做出了非常 明确的要求。
新版导则还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 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 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 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 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 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 ,应设置2~4 个监测点。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a)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 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 方向上各设置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向距离中心点(或主 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可 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 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 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 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b)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 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 进行调整。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小结 考虑以上因素,93版导则已经不适用于日
益要求严格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标准 的修订更新非常必要。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2 新导则的思路和原则
2.1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 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现行法律为依据, 与我国其它现行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相协调, 与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方针 、政策相一致。
2.4 规定建设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 内容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3.1确定评价等级之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之前的主要准备工作包括:研究
有关政策文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初步工程分析、环 境空气敏感区调查、评价因子筛选、评价标准确定、气象特 征调查、地形特征调查、编制工作方案、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和评价范围等。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 修订内容对比
4.1 标准框架的修改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4.4 气象观测资料和调查方法的变化 4.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的变化 4.6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1 新旧标准框架的对比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2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的变动
93版导则大气评价分级方法
经过初步的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 等标排放量Pi
Pi=Qi/C0i ×109
Pi≥2.5×109
复杂地形

平原

2.5×109>Pi≥2.5×108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4.3 现状监测调查和统计方法的变化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 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 测点数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 行分级时,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 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 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 级。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新旧技术导则对比
• 3 新判定模式的演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