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容最全的成语故事

内容最全的成语故事

*1杯水车薪【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无济于事,徒劳无功。

【故事】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来到一家茶馆门前。

在屋里刚坐下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车着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冲了出去。

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

但丝毫不起作用,火越来越大,最后柴车化为了灰烬。

2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义】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故事】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

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

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

那简直是一座天堂。

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

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

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

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

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

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

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

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3 一败涂地【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释义】一旦失败就肝脑涂染遍地。

形容惨败。

也形容处境十分狼狈或事情坏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故事】秦末,各地诸侯起兵抗秦朝暴政,农民领袖陈胜在大泽乡也发动了起义。

这时,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心里恐慌。

县吏萧何、曹叁建议把逃亡在外的刘邦召回来。

县令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当刘邦的人马来到城下时,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

因此,他不但下令关闭城门,还打算杀掉萧何、曹叁。

萧何、曹叁逃出城外,得到了刘邦的保护。

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

城里百姓果然齐心响应,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并请他做县令。

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

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

"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4 囫囵吞枣【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释义】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故事】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

”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5 取长补短【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6 雪中送炭【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

【故事】北宋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

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

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会更加难过。

想到这,他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7 叶公好龙【出处】出自《新序·杂事》。

《新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采集舜、禹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

【释义】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故事】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

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

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

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诗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8 掩耳盗铃【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9 一目十行【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

”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释义】一眼能看十行文章。

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

父亲称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

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分渊博。

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

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独立处理事务。

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10 比肩接踵【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杂下》【释义】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故事】春秋的时候,齐国的国相晏子,名婴,字平仲,身材矮小,但是极有口才。

有一次,晏子出访楚国。

楚王仗着楚国国势强大,对齐国的使臣很不礼貌,一见晏子,竟然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呢?”晏子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民比肩继踵而在,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怎说没人!不过我们齐国的规矩是,体面能干的使臣,出访上国,去拜见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这样的人,就只好派到这里来见你了!”楚王本想讽刺嘲笑他,想不到反而被讥讽,自讨没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