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位获得者应达到
下列要求:
1.熟练掌握信息科学、通信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了解国内外通信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有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职业
道德。
在本学科的某些研究领域或专业方向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和创新
基础,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用该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4.德业双修,身心健康。
二、学制
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为两至四年,最短不少于两年,最长不超过四年。
硕
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少于三年为提前毕业,长于三年为推迟毕业。
三、研究方向
1.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主要开展理论智能计算理论及其应用、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研究
2.图像分析与视频处理
主要开展数字图像、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对视频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识别新方
法的研究
3.通信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现代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光纤通信与光网络等相关技术
4.无线和移动通信与技术理论
主要研究移动通信原理与无线接入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
四、课程设置
五、学分要求
应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27学分,研究方向课程由导师指定一门,选修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六、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和开题
选题应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选题应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向指导教师小组和本专业全体研究生作选题和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导师和学位点审核同意,报学院批准。
开题报告应对所研究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进行综合评述;论证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行性,并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进行。
同时,要阐明论文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实验方法、工作进度和预期研究成果,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于第四学期的五月一日前上交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2.中期检查和预答辩
第五学期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第六学期初写出论文初稿,在第六学期的五月一日前,写成论文正稿。
论文应该逻辑严谨、论证有据、资料详实,工作要有一定的创新。
论文撰写要求语言通畅,图表清晰,符合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
经导师和学位点负责人共同签字同意后,按规定格式打印成册,一式六份(另附原稿和电子版文件)上交研究生处。
学位论文至少要有两名同行学者评审(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外学者),经评审
合格方才可以进入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在第六学期的五月底进行预答辩。
3.学位论文与答辩
研究生在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开题报告、发表了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通过了学位论文评审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五名以上具备高级职称的同行学者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外校的同行学者。
七、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科研和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内容,要求在三年的培养期内至少参加两次以上相关的学术活动,并且提供一篇相关的总结报告。
2.教育实践
学生可根据导师的安排,选择教学实践或科研实践。
教学实践主要是通过所安排的助教工作,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协助主讲教师上习题课、辅导实验和答疑、批改作业等,其中上习题课不少于8课时;科研实践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安排的科研活动,了解科学研究或科技开发的一般过程,提倡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位论文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一般安排在第3或第4学期进行,要求完成后提交实践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写出评语,成绩合格者,可获得2学分,不合格者必须重新进行。
就读研究生前,从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并承担过教学工作者,经原单位证明和学位点批准,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八、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重视科研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倡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严格考核,建立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因材施教,开展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本专业研究生文献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书目、专业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