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风险隔离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

如何风险隔离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

资产的风险隔离环节和资产担保证券发行及交易环节。

资产的风险隔离是资产证券化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基础环节。

风险隔离是指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与发起人的财务风险相隔离,以确保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按证券化的结构设计向投资者偿付证券权益,实现资产信用的这种过程。

风险隔离机制就是实现上述过程的制度设计。

在法律上,资产“风险隔离”结构的完成,是通过真实销售和构建SPV来实现的。

这两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实现隔离破产风险的目标。

真实销售是发起人将与拟证券化资产有关的权益和风险或控制权一并转移给SPV,使SPV获得对资产的合法权利,SPV在资产证券化中只是一个独立的载体,除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几乎不参与任何其他的经营活动,因此不同于一般企业。

转移给SPV的资产只用来偿付投资者和一些必要的服务费用,除此以外一般不存在其他的债权人,这就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投资者的权利,换句话说,资产信用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投资者的权利。

资产证券化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SPV的构造就是为SPV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使SPV远离发起人的破产并防止SPV自身的破产。

风险隔离机制中的风险主要是指破产风险。

资产证券化以保护资产支撑证券投资者为主,要求全部证券化资产只用来偿付投资者,或者首先用来偿付投资者。

这就要求SPV必须获得该证券化资产的所有权,使这些资产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然后将SPV设计成为一个远离破产的实体。

美国法曾规定了对“实体合并”的认定。

所谓实体合并,指两个以上破产程序在法律程序上的合并为前提,将两个以上破产者的资产、负债合并后供全体债权人平等受偿,以消灭破产者间的债权债务,排除以一次给付为目的的重复的债权请求,在破产程序内部将两个以上破产者在实体上视为一体。

这是为了保证满足债权实现而设计的制度。

不但SPV自身必须远离破产,而且要防止SPV因为与发起人有某种关联而被当作是发起人的分支机构,从而因为发起人破产导致SPV也被宣告破产。

为了隔离破产风险,资产证券化需要避免破产法对资产支撑证券的限制,可以通过两步来实现:其一,发起人将资产转移给特殊目的实体SPV,使SPV获得资产的所有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资产的转移必需满足一定的条件,使它不会被认为是一种担保融资。

这个条件就是资产转让需要符合“真实销售”,换句话说,实现了真实销售的资产转让,才是资产证券化上的资产转让。

而债权资产的转让必须符合真实出售的法律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证券化资产移出了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一旦发起人破产,该资产不会被认为是发起人的资产而成为破产财产。

其二,为SPV选择一种适当的组织形式,一方而,使SPV不会被认为是发起人的分支机构,防止因为发起人的破
产而导致SPV的破产,另一方面,使SPV以资产证券化活动为唯一的经营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他债务,并使资产支撑证券的投资者对证券化资产享有第一顺位的清偿权。

完善风险隔离机制需要注意两个核心部分:第一,证券化资产转移如何操作,方能真正在发起人与证券化资产间实现风险隔离。

第二,如何按照法律要求及市场的实际情况组建SPV,以实现SPV风险隔离载体的作用,进一步保证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风险之间及与SPV 自身风险之间的风险隔离。

换言之,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所追求的目标时,通过资产的有效转移,和SPV的成功组建,使得证券化资产尽量远离风险,以保证资产支持证券的支付。

风险隔离作为资产证券化的第一环节,在资产证券化中起到基础作用,正是因为风险隔离机制的作用,保障了投资者购买资产担保证券后,其本息能够及时得到清偿。

相反,如果资产证券不能够实现风险隔离,那么投资者的权益将无法获得保障,可以说,风险隔离机制的失败会给资产证券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