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次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着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思想,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二、命题简析、失分原因
第一板块“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0分),该部分共4大题,11小题。

第1题为词语填空,得分率较高,但仍有少数学生对词语理解掌握情况较差。

平时学生对这类词语识记、理解和运用的掌握不够熟练、扎实。

第2 题①小题根据汉字写拼音,得分率较高,但少数学生音调把握不够准。

②小题改错别字,得分率低,学生对词语理解掌握巩固较差。

第3题仿照划线句补充语段,得分率较高,仿写成功。

第4题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理解、运用,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多字少字、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较突出,关键是学生强化记忆不够。

第二板块“阅读与理解”共50分。

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共有三篇作品,一篇文言文选自课内,两篇现代文选自课外。

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第二、三篇现代文阅读;选文覆盖知识信息比较全面,从不同侧面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赏析、综合概括、表达运用等能力。

从试题设计角度看,力求让学生的循规探旨,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基本信息。

文言文阅读(5——10题)共15分。

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情况,第6题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反映出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借助语境推断语意的能力比较脆弱。

后三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阐述的道理和得到的启示,试题的开放性较高,答题空间较大,因而得分率较高。

现代文阅读《中国的月亮》,第11——16题,共15分。

现代文阅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较好,得分率较高,11、12题考查学生对很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13题得分率较低,句子理解不全,导致答案表述不完整。

第14题得分率较高,只要弄懂文章内容就非常好答了。

第15题得分率较低,不少学生回答表述不清。

第16题开放性较大,得分偏高。

《澈如水晶》阅读(17——21题)共20分。

总体得分率低,反映出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

第17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对文本意蕴的揣摩能力,得分
率较低。

多数学生答题浅尝辄止,未作深入思考和分析,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第18题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的能力,得分不高。

第19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内容分析概括能力,得分率偏低。

这道题的答题方法与第18题相似。

第20 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能力,说出结论得出的过程,多数学生对这类题的答法是陌生的,以致得分率不高。

第21 题考查学生对“澈如水晶“的理解,此题较简单,得分较高。

第三板块“作文”(共50分)。

作文为半命题作文,题目为“撒下----的种子”,得分情况为:40分以上72%左右,30分以上24%左右,30分以下4%右,得分率较高,分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整个试卷总分为120,作文分值占50分,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得分率,得高分的学生相对较多。

2、这次作文为半命题作文,相对来说比较好写,无论是审题、构思、选材、组织都降低了难度,所以这次作文得分率较高。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结合这几年的中考来看,还是应该以训练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这样有利于提高和选拔。

3、这次作文的最大亮点是学生审题比较准确,抓住了本质,有很多的好题目,如:撒下和谐的种子、撒下感恩的种子、撒下成功的种子、撒下善良的种子、撒下理想的种子、撒下勤奋的种子、撒下团结的种子、撒下友谊的种子等等。

主旨明确,既与当前的时事结合,又突出了真、善、美,能使主题得到升华,是好作文,能得高分。

4、作文内容较充实,学生大多数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有赞美母爱的,有歌颂师恩的,有渴望友谊的,有盼望和谐的,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5文章结构设置科学合理,极少有“三段论”的现象出现,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6、学生能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几种;同时能灵活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亮点,有可读性,容易得高分。

7、这次作文的不足是少数学生审题不清,没有吃透作文命题的内涵,所以命题简单化,如:撒下玉米的种子,撒下小麦的种子、撒下西瓜的种子等,内容平淡空洞,立意肤浅平庸。

8、个别学生把前面的阅读材料抄过来充字数,这样做就大大影响了得分,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作文直接没有写,既没有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也没有写一个字,充分暴露出学生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今后教学策略
(一)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

积累,包括字词的积累、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这是语文
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运用,是积累的目的。

要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

像字音辨认、别字辨析、名句默写、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等,要学会融会贯通,吸收内化。

对语言运用,要在平常生活中加强语言积累和训练。

要特别重视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要让学生明确唯有亲自通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要加强阅读训练,既要立足课本,更要面向课外,扩大阅读面。

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在中考占较大的比例,绝大多数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

因此要注意梳理整合课内知识,适当拓展。

现代文阅读教学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感知、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重视探究,探究既要在文本层面上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也要引导学生对设问语境的关键因素进行探究。

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文本中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具有“尽量答出下一点”的探究意识。

文言文阅读注意将教材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掌握。

在记准词义的基础上,再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强调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字一
字来,增、删、移、留、换,教学应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课内外文言文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意,加强方法指导,在掌握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向课外延伸。

(三)立足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切实抓好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倾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从本次考试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今后的作文教学还须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

比如,加强学生的审题与立意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训练要着力于记叙文与议论文,训练点主要有:文章不走题,开头结尾言简意赅,记叙文主体注意多用细节描写,注意点题,议论文要注重论据的积累和运用,力出妙语,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执笔:板桥初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