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会城市科技创新评价
64.1216
77
桂林市
63.7560
78
辽阳市
63.7432
79
伊春市
63.6837
80
通化市
63.6773
81
景德镇市
63.6702
82
莱芜市
63.6157
83
徐州市
63.2698
84
天水市
63.1035
85
宣城市
63.0368
86
广元市
63.0011
87
大同市
62.9888
88
潮州市
62.8768
(3)体制机制优势是保持创新能力的根源。与上年相比,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
名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在城市排名中,副省级(含)以上城市中的北京和上海,
地级城市中的苏州、东莞和佛山,县级城市中的昆山和江阴多次位于城市创新能力
排名的前列。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2013)
一、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
学研究领域,北京无论是获取国家专利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都是
全国领先的;第二个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 产业实验区、示范区,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上海(85.19)
体质机制创新是上海创新的核心所在。投资强度极高、土地资源稀缺、环 境约束增强,一系列挑战面前,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为 此,上海在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革新;虽然 经济增速变缓,但结构变轻、颜色变“绿”、效益变高。 杭州(84.53)
苏州(89.29)
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其人才优势正在显现, 并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外资企业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 竞争、示范和促进效应,推动了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外资或合作的研 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北京(87.74) 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
64
威海市
65.8861
65
柳州市
65.7550
66
廊坊市
65.5091
67
盘锦市
65.4133
68
连云港市
65.3941
69
鞍山市
65.2285
70
牡丹江市
65.2230
71
池州市
65.2003
72
邯郸市
64.9126
73
荆门市
64.8696
74
济宁市
64.1939
75
宁德市
64.1349
76
宜宾市
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本地的一流大学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优 秀的人才储备;实体经济强大: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中 小科技企业是创新活力的来源;外资研发集聚:全球性研发中心能够带来的是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氛围。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实体经济强大, 外资研发集聚,这是武汉创新的四大优势。 注:资料来源于科易网
《GN 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经济创新指数、政治创新指数、 科教创新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生态环保创新指数在内的 5 项一级指标、28 项 二级指标、123 项三级指标组成。 *括号内为评分。
深圳(91.58)
深圳能够持久的保持它的创新力有四个重要的原因。创新文化特别是移民 文化让深圳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的市场机 制使得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从而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可 以迅速的将创新产业化;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27
乌鲁木齐市
73.2421
28
包头市
73.0694
29
张家界市
72.9562
30
芜湖市
72.8355
31
台州市
71.8976
32
贵阳市
71.5754
33
金华市
71.4094
34
呼和浩特市
71.1011
35
三亚市
70.6910
36
营口市
70.6731
37
南昌市
70.6088
38
潍坊市
70.0122
39
杭州地处长三角,又是省会城市,科教资源集聚,人才优势明显;当地政 府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帮助。杭州坚 持“人才+资本”的孵化器建设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空间。
天津(83.18) 天津有着底蕴深厚的商道文化,孕育了巨大的创业潜力,作为北方最早的
开放城市,加上地处首都门户和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占据天时地利。靠着这 份天时地利,近几年,天津着力发展了大约 6.5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一 季度,天津的经济增幅为 9.3%,财政收入增长 11.5%,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 靠的就是科技型企业的拉动。 广州(81.23)
67.9246
52
泰州市
67.6861
53
汕头市
67.6478
54
秦皇岛市
67.5523
55
新余市
67.1963
56
惠州市
67.1512
57
锦州市
67.1245
58
乌海市
66.7045
59
通辽市
66.6488
60
铜陵市
66.5850
61
保定市
66.5678
62
衢州市
66.3771
63
洛阳市
65.8902
佛山市
94.6110
无锡市
92.8944
中山市
92.2502
序次 1 2 3 4 5
珠海市
89.9138
6
常州市
89.5242
7
嘉兴市83.1787Fra bibliotek8长沙市
81.8114
9
绍兴市
80.8547
10
昆明市
78.6563
11
合肥市
77.9504
12
太原市
76.8302
13
黄山市
76.8226
14
淄博市
89
南平市
62.4758
90
唐山市
62.4610
91
襄阳市
62.3918
92
安庆市
62.3597
93
抚顺市
62.2677
94
韶关市
62.2544
95
本溪市
61.9939
96
白山市
61.9098
97
株洲市
61.8250
98
梅州市
61.5912
99
石嘴山市
61.5846
100
注:资料来源于搜狐网
三、中国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与实证
76.5074
15
东营市
75.6438
16
福州市
75.5235
17
舟山市
75.2805
18
扬州市
75.1530
19
鄂尔多斯市
74.9539
20
湖州市
74.2984
21
南宁市
74.1227
22
镇江市
74.0862
23
克拉玛依市
73.9077
24
郑州市
73.7650
25
海口市
73.6730
26
烟台市
73.5283
关键词:城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DEA
0、引言
城市科技创新效率是反映特定城市科技资源能力配置和运营的重要指标。创新 效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城市创新体系运行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是城市自主 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各城市更迫切地需要科学、合理、 高效地配置和运营有限的科技资源,以有限的财力和人力,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出⋯。 目前,学术界主要对省区层面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分析的研究较多,池仁勇等利用 DEA 方法和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评价了浙江 11 个地区的创新效率幢 1;孙凯、李煜华通 过建立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 30 个省市的技 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旧 1;张宗益等使用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1998 —2003 年的 panel data 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 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我国各省区的技术创新效率 H1,潘雄锋、陈悦采用 DEA 法对沿海 12 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辽宁老工 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效益状况进行详细的论述哺 1。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 现有针对省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进行充分探讨的研究较多,并得出了很多有益的 结论,但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应该看到,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基 本的空间单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载体。因此,从城市角度研究科技创新效率, 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基于此,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通过收集相 关数据资料,对我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与实证,以期为我国 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和优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中心,拥有充足的教育和政府资源。互联网带来的 财富神话仍然让创业者保持着热情,这让拥有庞大潜在创业人群的广州充满创 新活力。
南京(80.13) 南京构建广覆盖、系统化、有特色的创新框架体系,以有“形”的制度体
系发掘创新发展竞争优“势”,让创新之“形”转化为发展之“势”。一个高 层次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齐全、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 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正在兴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的雏形初现。 武汉(7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