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姓名:学号:论企业伦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假药案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处理企业与员工,顾客,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人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自己员工,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
一个企业平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伦理道德。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不遵循企业伦理的行为并不少见。
2006年5月的一起假药事件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千层大波,这便是有名的“齐二假药案”事件。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流入市场,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甚至严重致多人死亡。
具有强毒性的二甘醇竟然毫无阻碍的变身成为药物进入了市场,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这既是企业伦理的问题,却又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更是国家的问题,人民大众的问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6年4月到5月,多起因注射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制造的“亮菌甲素注射液”而造成的患者肝功能衰竭事故相继发生,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药物恐慌。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主任高志良介绍,2006年4月29日和30日两天,传染病科的连续发生了群体重症肝炎病人突然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的情况,引起医生的警觉。
通过排查,传染病科另一病区也有两名病人出现类似情况,医生当天马上把病人所用过的药列出来,发现只有一种是病人唯一共有的,就是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
经检验,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不明成分的杂质,为假药。
14日下午,记者来到传染病区看到,正在救治的6名重症病人,其中有3名已上呼吸机紧张抢救,病情较重。
齐二药造假事件被公布后,齐齐哈尔警方先后对该公司14名涉案相关人员实施了控制措施。
5月15日,当地警方将假药案件卷宗移交给广州市公安局,5月16日,广州警方对包括企业法人代表、副厂长在内的多名涉案人员予以刑事拘留。
之后,包括采购员、总经理、技术副厂长、供应副厂长和检验室主任在内的5名责任人也一同被带到广州接受深入调查。
那么假冒的“亮菌甲素”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是从哪里来?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二药)旗下的120多种注射液都已经通过了国家检验,都赫然标着“国药准字”的大印,按照国家规定,生产“亮菌甲素”的药物国家规定为要用丙二醇,而流入市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的成分却是二甘醇。
在此案例中有一人是重要人物,此人便是向齐二药发售有毒原料的王桂平。
从记者获得的一叠交易发票与银行汇票显示,王桂平与齐二药之间共发生两笔交易,第一批为工业丙二醇,第二批则为低廉的二甘醇。
丙二醇是一种药用溶剂,无色黏稠,易燃低毒。
工业丙二醇与医药级的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纯度更高。
以今年5月进口产品计,两者每吨价差达4000元左右。
二甘醇与丙二醇物理性质相似,区别在于,二甘醇为工业用溶剂,有很强的毒性。
发票和汇票均显示,王桂平两次出售的产品价格均为14500元/吨。
若以此为准,按二甘醇市价每吨7000元左右计,仅售往齐二药一吨二甘醇,王桂平则获利数千元。
来自当地药监部门的检验显示,齐二药有5种产品均使用了这两批二甘醇。
事后证实,齐二药未按国家规定,对药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每个环节都实行检验,而且化验室11名职工无一人会进行图谱分析。
导致齐二药企业责任伦理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内因事件的发生,最受争议的当属此事件的主角,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
先不管原料进入之前与药品流出之后的其他相关环节,此案中的罪魁祸首“亮菌甲素注射液”终究是在齐二药的生产线上流动了一圈才进入市场的。
从最初的原料采购,到最终的产成品售出,需要进行多个环节产品检验。
在这么多的检验工序中,有毒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依然能够流入市场,对于生产厂家齐二药来说,实在难辞其咎。
首先,从采购方面来说,按理说采购人员对于采购的检验过程应该再熟悉不过,但是,二甘醇替代了丙二醇,这么明显的错误,没有发现,要么是疏忽大意,是失职,要么,就是收受了卖方的好处,有意而为之。
其次,从产品加工个环节来说,齐二药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对生产各环节实行检验,甚至,化学实验室了十一名员工竟然无一人会图谱分析。
然后,从产品出厂来说,产品质检人员在产品出厂时,也没有将有毒的药品检验出来,放任其流入市场,亦是一大失职,大大的失职。
最后,齐二药管理层的责任更是不可宽恕。
从原料采购开始,便已是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虽说齐二药初衷并不是想购买有毒的二甘醇,但其本意却是想用工业用丙二醇代替药用丙二醇。
再者,以上三点所述员工失职,亦是管理层管理不周造成,是管理层的失职。
而实验室无人会图谱分析,很明显这在药品检验过程必然会出现严重差错的重要环节,竟然忽视且放之任之,从此处看,其本身就没有对药品负责,对患者负责,是严重忽视企业伦理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一是企业为利益所趋,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企业为了省下每吨好几千块钱的原料费用,意图购买工业用丙二醇。
之后,丙二醇被替换后,明知被替换,却默不作声。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
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纵容自己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忽视国家的发条法令,忽视人民的健康,在该有的环节漠然处置,对不该为的行为铤而走险。
二是企业及其管理者职业道德存在缺失。
齐二药属制药公司,药物不同与一般的商品,其好其坏关乎人命,若不是其管理者存在道德缺失,怎么会让有毒的原料进厂,又让这样有毒的药品流入市场。
若是管理者尚有一丝良知,前后环节可能出现管理不周,但是这个进厂到生产再到出厂,这么诸多检验环节,本就应该严格控制,认真对待。
再者,在任用人才的时候,一些关键技术不能忽视,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一整个化学实验室没有一个人会进行图谱分析。
三是企业没能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伦理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更多的闲情和时间去关心一些其他的事情,同时,各种多媒体的日渐完善也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企业若单纯只为盈利,不去考虑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影响,这样的企业必然走不长远,即使是百年企业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只有三十几年的齐二药。
企业伦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遵守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了,说得更通俗点,重视企业伦理,遵守伦理道德,实则是可以为企业获得更高的赞誉,最终赢得更大的利益。
二、外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在社会中,总会有形形色色或多或少的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决策。
齐二假药案事件的发生,综合来说,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监管不严。
齐二药旗下的120多种注射液都已经通过了国家检验,都赫然标着“国药准字”的大印,其中也包括了此次事故的“亮菌甲素注射液”。
同时,齐二药是通过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大型正规企业。
就是因为这两条国家认证,齐二药名下的药品才成了百姓可以放心购买的药物。
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企业,竟出了这么大的事故。
这跟国家药物监管有关。
国家应该严格监管企业的生产,更应该慎重发放国家认证级的标签,而对于已经发放的企业和产品,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确定这个国家认证标签的质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企业有心违背企业伦理,在国家的强权下,许多损人利己的事情可以尽量减少的最低。
二是社会总体风气不正。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经济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太远,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对很多生产环节放宽了要求;再者,由于国家的整体法律结构,经济结构不甚完善,对一些缺乏道德,甚至擦过法律线边球的行为,管理不到位是在所难免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有意无意的开始进行一些不顾企业伦理的事情。
由于国家管理不到位,这种不良习气逐渐形成,即使是到了今天这个GDP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时期也难以改正。
不良风气的改正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很明显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
虽然现在的这种不良风气较之从前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有一些企业见缝插针,在一些众人看不到的地方搞些小动作。
三是人人都存着明哲保身的原则去行事。
在齐二假药案整个事件过程中,除了王桂平和齐二药的员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部门会与此案有所关联。
在事件整个过程中,必然有许多可疑点,但是这些第三方均持着明哲保身的姿态对待这件事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像齐二假药案这样的事件实在不足为奇。
但是,单单一个“齐二药”,仅仅一个“亮菌甲素注射液”,其实并不可怕,这些都是“全国查封行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全国各行各业这么多,国家监管范围力度始终有限,又有诸多的外因影响着,谁能保证只有一个“齐二药”,只有一个“亮菌甲素注射液”呢?为此,我们需要深思,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去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齐二假药案虽然已经过去了六年,但是其带来的影响确是巨大的。
它所带来的影响首先直接表现在给这起事故中遭遇了病痛甚至为此丧失生命的患者带来了血的代价,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了终身难忘惨痛记忆;其次表现在齐二药这家有着38年历史的老店垮台,企业本身遭遇名誉上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也给那些有着长远时间历史的老牌企业带来了信誉危机,但从正面看的话,兴许也可以成为其他企业的警示牌;最后,给“国药准字”也带来了信任危机,国家的信用也找到了质疑,“齐二药事件”通过其固有扩大效应传达给公众的,实际上是对整个“国药准字”体系的信任危机。
曾经不是问题的“国药准字可不可信”,开始成为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伦理实体的社会责任被一再的忽视,企业一味地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仅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同时也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可见,无论是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还是企业的成长壮大都需要企业伦理的支撑。
而为了避免这样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为了消除这次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首先,从国家角度来看:1、国家完善药品的监管体系,对药品进行更为严格的检验检查,尤其是对通过了“国药准字”药物更要严格把关。
2、国家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应该负起责任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管理。
3、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对于违法行为,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做出更加严明的规定,并且更加有效有力的严格执行。
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1、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到有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坚决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在自己做到的前提下,要求职工也能做到。
为此,企业可以建立更加明确有力的企业文化,从精神层面上改变企业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2、企业要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对于产品从进厂到出厂,道道工序都要做严格的规定,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要出错,尤其是对于向药品食品这样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产品生产。
3、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要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