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报告——关于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研究人:王娜
课题组成员:王娜鲁家伶石晶晶谢金江郑钦元
指导教师:李德军
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关键词
中国古代服饰变化与社会变迁
研究方法:资料搜整
一、问题的提出:千姿百态的古代服饰与古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联系?二、研究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影响三、本论:
1、原始社会
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线曙光。
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
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男子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分工合作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
式、首饰、纹彩等。
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
2、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上限一般定在公元前的夏王朝,时间跨度为一千六百年,到公元前481年止。
其间的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已经完全规范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准则,极大地加速了先民思想从朦胧到清醒这一发展历程。
原始信仰的对象明朗化,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
已“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在规范全社会行为的同时,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才出现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时期。
服装在这一时期,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
它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和统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在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体制,规定和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纳入礼制范畴,在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
因此,这一时期的服装,从今天发现考古资料和史籍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和礼制有关的服装,其中表现这一时期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
夏商周时期的服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信仰。
在参加祭祀活动时,人们须穿饰有章纹的祭服,每代君王祭服上的纹饰皆有不同。
夏画山纹,殷商画火纹,周画龙纹
3、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
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
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
系上五彩的带子。
4、唐代
襦裙服
襦是一种短衣、短袄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襦衫长度,彩绣,领口,流行。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
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很多。
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由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