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2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12.2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Rx=Ux/ IA,则Rx偏小。当Rx<<RV时,电压表分流很小,外接法误差小。
知识应用
小结
作业
电路图:
明确:当R最小时,Rx中的电流最大,I=U/Rx=0.3A<0.6A故电流表可用0—0.6A,电压表用0—3V
讨论:若U=1.5V,Rx=80Ω,则I=0.0188A<<0.6A。此时I太小,指针偏转不足一小格,因指针判断不准而引起较大误差,故“量程”和“电压”选择不当,但电流表所用量程有限(0—0.6—3A)而换用量程不现实,为使指针偏转角度大些就必须增加电源的电压。
4、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选取
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应学会如何选取量程,如右图,若Rx=10Ω,电源U=3V,RAB=10Ω,则电压表,电流表各选哪个量程。5、设计表格,记Fra bibliotek数据次数
电压
U/V
电流
I/A
电阻
R/Ω
电阻的平均值
1
1
2
2
3
3
6、注意事项:
连接电路时,S开,R最大,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接法是否正确,量程选取是否合适。
教学课题
12.2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授课地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
每小组: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各1个,干电池3节,阻值分别为5、10、15的定值电阻各1个,导线若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电阻,学习一种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
(2)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进一步体会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意义。
(2)认真完成实验,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并提出问题
1、复习欧姆定律。由I=U/R得出R=U/I,用电压表测得U,用电流表测得I,则告之测导体电阻的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2、归纳小结:伏安法测电阻:原理:欧姆定律,由I=U/R得R=U/I。
现有3个阻值标识不清的电阻,已知其中某个电阻值为12Ω,你有什么办法找出这个12Ω的电阻?(明确用伏安法测出其阻值)。
7、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S,调节RAB改变Rx两端的电压,使其分别为1V、2V、3V,读出电流表示数,填入表中。
(3)分析整理。
明确:有误差,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即:R1=U1/I1,R2=U2/I2,R3=U3/I3。
则R=(R1+R2+R3)/3
需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制订计划
3、设计电路图,明确所需的器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由R=U/I可知,要测R必须知道U和I值,而要知道U则用电压表,要知道I则用电流表,且必须要电源、开关和导线组成电路。然后据R=U/I计算出R值,这样有误差吗?如何减小误差?为了测得几组不同的对应的U和I的值,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如何改变Rx两端的电压呢?
集体讨论意见
1、本节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学生在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同时,可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2、教师应注意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利用实验的有利时机予以解决。如由I=U/R变形得R=U/I,受数学思维影响,认为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
3、明确探究的基本过程,要求多次测量求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关于电流表的内接和外接法问题不作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师生共同讨论开阔视野。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评估与交流讨论
实验中你每次测量的电阻值相差大不大?电阻值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讨论电流表的内接或外接引起的误差。
内接法:
因电流表内阻的分压影响,UV>Ux,Rx= UV/I,则Rx偏大。当Rx>>RA时,电流表分压很小,内接法误差小。
外接法:
因电压表的分流影响,IA>I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