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心理学》课程论文

《消费心理学》课程论文

邢台学院《消费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邢台学院大学生手机消费和性价比选择分数:作者张明昌指导教师张瑞霞工商管理系系(部)市场开发专业2010 届(1)班完成日期: 2012 年 06 月 07 日摘要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在国内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极大的方便了广大消费者。

同样,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手机的外观和手机性能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广大学生的重视。

基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因素,大学生在选购手机的时候日趋理性,也越来越重视手机的性价比。

关键词:手机性价比大学生消费目录摘要 (2)前言 (4)一、大学生消费特点 (4)二、大学生对手机的要求 (6)三、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6)四、存在问题 (7)(一)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非理性、攀比 (7)(二)消费的局限性 (8)(三)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了解不足 (8)五、建议 (8)总结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前言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发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中国的发展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连续增长率持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样,在消费领域中,居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也在逐年增加。

在这个庞大的购买大军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

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特点将直接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势,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

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就更显得重要了。

一、大学生消费特点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

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无形之中,形成了大学生独有的消费特点。

第一,在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在商业街夜市摆摊卖服装,亲身体验了买卖双方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丰富了实践经验,积攒了对大学生消费特点与消费心理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我的实际观察发现,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品牌,最后是质量。

这与外国学生相比有很大不同,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真正靠打工挣生活费的学生人数并不多,而且,提供打工岗位的数量有限,打工所得薪酬也并不很多。

不足以在支付偏高的学费后,有多余的钱来从容的购买商品。

因此,由于消费能力的有限,在相对固定的可支配费用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次才是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

所以,我们在花钱时通常是十分谨慎的,或者说是算计的,而且是力求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

在对于一些不是现阶段特别需要的商品,大多数同学会谨慎的选择购买,在这一点上,男生的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然,在众多的大学生队伍里,也有家庭条件较好,能够为其不成熟消费买单的大学生,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仅仅是一少部分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同学的情况。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随着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以及谈恋爱、面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群体也会逐渐向注重追求商品的品位、档次和自己形象等方面倾斜。

第二,在大学生消费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群体影响力往往起主要作用。

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多是以集体或小群体的方式进行的,在进行消费时,也会形成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消费群体。

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群体内部的成员也会施加影响,在他们进行消费时,这种心理影响就会突出显现出来。

群体内的个体成员很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在看到群体中别人相继购买某一产品后,往往也会追随购买,不论该产品对其个人来说是否有用。

第三,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

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

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大学校园内,穿着名牌运动服,运动鞋的男生,用兰蔻美、宝莲、ck等名牌化妆品的女生随处可见。

可以说,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品牌的调查,就基本反应出这一地区市场上各品牌的销售情况。

以青年人为主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也成为各大品牌越来越看中、追逐的主要销售对象!第四,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

悄然兴起的信用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

信用卡以其特有的快捷、方便、安全等特点,迅速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信用卡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80后”,尤其是大学生的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的不良习惯。

“喜欢就不要等”,这句国内某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广告口号,对绝大多数年轻的信用卡持卡人也是非常受用的。

其实信用卡风很早就已经刮进了大学的校门。

2005年底开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就相继推出了学生信用卡。

信用卡所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种新奇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人们忙于贷款购房、买车的超前消费年代,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已经不足为奇。

可是,作为没有无固定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无稳定还款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信用卡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财观念,培养个人信用的养成,但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第五,恋爱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

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但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又都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家长;另一方面,现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均采取默许的态度,已经成年的他们有追求个人生活的权力,在大学里,许多人会叫嚣“大学恋爱是一门必修课”,甚至有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恋爱。

但是,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通常多是缺乏理智的、冲动的。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恋爱中的消费数额也在逐年增加。

每个月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这笔消费在大学生每月消费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

但在现实中,却经常的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二、大学生对手机的要求1.选择手机时,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最高,手机是日常的通讯工具,如果质量不好,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在不考虑价格因素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购买手机时会首先考虑它的功能,比较看重手机的性能因素,其次是是手机的样式及外观和手机的功能的选择。

另外,部分消费者对外观款式要求也较高,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款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他们的口味,由于大学生都是年轻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持手机者年龄的下降,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而对外观款式的要求会更高。

2.中低挡产品较受欢迎。

学生对手机的选购大部分都是基于对自己本身的经济基础,对价位比较高的手机没有能力购买,或者想依靠自身的能力赚钱去购买,但在短期内无法攒够,所以就把目光集中在中低档。

也有的学生想着在工作之后换个好点的手机,所以在校期间不打算用那些比较高档的手机。

3.购机地点较集中。

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大部分都会去手机大卖场和品牌专卖店,对于消费者而言,大卖场以及专卖店的信誉度比较高。

手机是高科技产品,普通消费者难以了解其功能是否完善、质量是否可靠,他们只好以销售人员的信用和专业知识作为判断标准,而手机大卖场或品牌专卖店的销售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因而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此外手机大卖场的价格优势也是学生朋友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手机在现在这个信息交流异常便捷的时代,无疑是交流媒介中的主力军。

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是越来越高,不管是大学生,中学生,甚至连小学生都配备了手机。

我们对手机无形中产生了以来,一旦哪天手机丢了,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手机上的功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无聊时可以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在学习上也可以帮助我们,平时还可以登录聊天工具,和朋友们进行交流;掌握新闻动态,增加自己的见闻。

但也要注意一点,很多学生都会随身带着手机,如果哪天没带或者不见了,就会变的很不习惯甚至焦虑,这就是手机焦虑症。

这样的情况会让人们对手机过分依赖,增加对自己的辐射伤害,增加不健康的因素。

四、存在问题(一)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非理性、攀比1、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差距同样明显,对于来自农村特别是有欠发达的地区来的大学生来说,本就高昂的学费就已经成为了很大的负担,即便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大多数的同学也都是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全靠家长的资助。

面对突然可以自由自主的进行消费的情况,很多同学显得缺少理性的选择,对于花钱没有计划,以至于在学期后半段时期,很多同学就会进入到“一穷二白”的窘境。

2、对于非理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可以说是因为个性而引起的一种消费自主心理。

大学期间,每位大学生在伴随自我意识的不断加深,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也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

开始对家庭的消费有了发言权;开始要求自我消费的自我选择权,不再是全都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家长所购买的服装表现出不喜爱甚至反感的情绪。

同时也开始要求自己作主进行消费的支配。

作为大学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网更宽,外出、聚会、出游等活动也越来越多。

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足量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并能够为自己所支配,才能得以实现。

3、而攀比心理可以说是由于人的好胜心而引起的。

大学生青年的争强好胜心理反映到消费上,就成为了追逐潮流、相互攀比,都想争做流行达人……因此在校园里,突显出了“人有我就有”的从众心理和求新求奇的求异心理。

这种心理导致学生的消费水平会很高,往往会脱离自己的实际,甚至是家庭的实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二)消费的局限性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开销来自家庭的供给,没有完全的经济独立,虽然他们很多人会去兼职,赚取零用钱,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去买一部手机。

所以,在买手机这项消费上,还是要依靠家庭的资助。

从这方面来说,学生的消费金额就会被限制住,在选购花销比较大的商品时,往往最注意的就是价格以及商品的性价比,通常都会进行反复对比才会进行选择。

(三)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了解不足很多学生在选购手机的时候,首先会了解身边同学所使用的手机,然后进行对比,再去网上进行查阅,这样得到的信息不是很准确。

因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样的手机适合自己,对手机部件及功能的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学生买到不满意的手机,自己又无可奈何的情况。

所以,在选购手机的时候,除了向同学及网上了解手机信息,更要去实体店进行询问,了解手机的市面价格,亲自体验手机的性能,这样的话,才能够买到比较满意的手机,也会让自己增长见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