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祸起萧墙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

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

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

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

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

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

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

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

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

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

“萧墙之内”暗指鲁君。

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

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孔子这句话,以后成为成语“祸起萧墙”,喻指祸乱出自内部。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相关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
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
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
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
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
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称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
夏邑。

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

木金父
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周灭商后,周成王封
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
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
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说法为孟皮小时候爬树摔
下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
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
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
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政绩非常显著;一年
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
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
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
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
鲁国。

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
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
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由于种
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
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
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
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