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0.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

050.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

图 1 同城化概念理解的演化示意图
国外并未出现与同城化相对应的学术名词,与之相关的概念诸如以下。美国在1910年提 出“大都市地区”的概念(陈慢莎,2007),日本在1954年提出“标准城市地区”(富田和 晓,2002),并对其作出了详细的界定标准。与此类似的,加拿大称作“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CMA)”,英国称作“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Standard Metropolitan Labor Area,SMLA)”,澳大利亚称作“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瑞 典称作“劳动-市场区”(曲凌雁,2000)。虽然称呼不相同,界定指标不外乎三大类:中 心城市人口规模、通勤率和人口就业情况。
表1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
判断指标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后 工业化中期

后工业化阶 段
人均 GDP(2015 年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781—1562
1562—31 25
A>I
A> 20%,且 A<I
小于 15
15-30
3125- 8250
元)
12537 6.6:54.9:38.5
48.2%
工业化后期
长株潭
长沙 株洲
185366:57.3:35.1
44.0% 50.6%
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后期
本文分析并总结同城化演化过程中的特征与空间格局特征,并探讨同城化的实际启动 “时间点”与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弥补既有研究与实践之不足。
2 相关研究回顾
同城化首次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正式出现在政府规划文件,是2006年发布 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2,当中提出要打造深圳与香港地区的同城化发展态势。学术 界对同城化的概念理解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侧重于关注空间协同与设施共享等硬件层面的 同城化措施;如今拓展至政策互通与文化认同等软件层面的同城化要求,即营造出相邻城市 的居民拥有仿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心理感受与社会体验(谢俊贵,等,2009)(图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478199;51538004) 2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圳 2030 城市发展策略的决议[N]. 深圳特区报,2006-07-27(A05).
综合各领域不同学者对同城化的定义,同城化主要离不开几个基本特征:地域相邻、产业互 补、经济相连、区域认同(徐琴,2002;曹传新,2004)。同城化即是通过相邻城市之间的 行政壁垒逐步淡化,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等进行共享发展,区域交流更加频繁, 资源要素更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产业定位、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形成高 度协调统一,使居民弱化固有的原有属地单一化的观念,共享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从现 实上形成融合化发展的局面。
3 研究对象、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中国已出现的同城化战略实施地区,共有13个:长株潭、西咸、广佛、 乌昌、郑汴、深港、沈抚、太晋、宁镇扬、深惠、厦漳泉、武鄂、成德。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分为全样本与子样本:全样本即为上述14个同城化地区;子样本为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与地理 区位提取出的4个典型性样本,广佛、长株潭、西咸和沈抚。
1 引言
“同城化”的出现标志着区域与城市双转型态势下,我国多处已产生这种新型的城市功 能地域(胡序威,2003)。然而,同城化既不是简单的政府间合并,也并非“以柔代刚”的 毗邻城市组合,而是通过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壁垒,让要素和资源在区域内两个或多个 城市间自由流动,并且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使这若干个城市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形成优 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效应(谢俊贵,等,2009)。一方面,同城化战略可以促进城市间 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同城化战略是当今地方政府应对 同等级别行政区划调整手段失效的创新治理手段。然而,既有的区域和城市空间解析理论, 对于同城化地区缺乏针对性:相对于单个城市的空间形成机理,同城化地区明显更为复杂; 相对于城市群的空间形成机理,同城化又存在由于更为紧凑的城市间关系带来的空间组织的 不一样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曾群华,2011)。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划分13个研究对象。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GDP)等数据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阶段等五个大的阶段(表1)。根据分析,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同城化地区有:西咸、郑汴、沈抚、太晋、九江-黄梅;处于工业化后期 的同城化地区有:长株潭、厦漳泉、武鄂、成德;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同城化地区有:广佛、 乌昌、深港、宁镇扬、深惠。
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1
陈霈,黄亚平
摘要: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加强了区域内城市间的影响与交流,与此同时,许多大城市逐渐迈入都市区化发 展阶段,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这种区域与城市双转型的态势下,“同城化”已成为近十年来的 新型城市功能区。与大多数区域与城市理论不同,同城化起源于中国,且实践先于理论。因此,西方发达 国家和本土学术界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未能有效地指导同城化战略实践。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同城化的 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同城化进行概念阐述。然后,通过社会统计数据与卫星影像数据,研究同城化的演化 过程特征与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挖掘同城化的实际启动“时间点”,并分析空间格局形成的 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能促进城乡区域结构理论的发展,指导同城化实践的发展和建设。 关键词:同城化,演化,空间格局,时间点
A< 20%,
且 I>S
30-45
8250 -13718
A< 10%,
且 I> S 45— 60
13718 以 上
A< 10%,
且 I<S
60%以 上
表2 同城化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阶段
人均
同城化地区
城市 (县、 区)
GDP (2015
年美
三产结构比
工业增加 值占 GDP
比重
经济发展阶段
综合经济发 展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