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从表面上看,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着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
这一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
这时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
政府采取债务融资方法,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私人部门和公众将购买政府债券视为财富的一部分。
其财富增加了需求就应扩大。
但是政府当年发行的债务必须在下一个年度或者未来年度偿还。
偿还债务时政府又不得不增税。
这样,前期的减税和后期的增税对私人部门和公众来说并没有影响其持久收入,也即不会影响其需求。
当减税时,人们把削减的税收即个人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以便将来支付更高的税收。
所以前期的减税和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净作用为零。
债务融资不过是延迟了增税。
总的看来,前期减税和后期增税对总需求影响是等价的。
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与增税偿还债务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
例如:假定人口不随时间而变化,政府决定对每个人减少现行税收(一次性总付税)100元,由此造成的财政收入的减少,通过向每个人发行100元政府债券的形式来弥补(再假定债券期限为一年,年利息率为5%),以保证政府支出规模不会发生变化。
减税后的第二年,为偿付国债本息,政府必须向每个人增课105元的税收。
面对税负在时间上的调整,纳税人可以用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应付下一期增加的税收。
实际上,完全可以将政府因减税而发行的100元的债券加上5%的利息,作为应付政府为偿付国俩本息而增课税收105元的支出。
这样,纳税人原有的消费方式并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政府债券的期限为N年,结果是一样的。
因为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可以一手从政府手中获得债券利息,另一手又将这些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用以支付为偿还债券本息而征收的更高的税收。
在这种情况下,用举债替代税收,不会影响即期和未来的消费,等价定理是成立的。
但是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前提条件是:1不但要求各代消费者具有利他动机,而且还必须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为正值;2支撑等价定理的假设是政府对每个消费者减少税负的数额相同,并且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3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依赖于“一次性总付税”的假定,因此才会有税收总额的变化可由公债数量的变化来替代的分析。
在现实中并不能保证消费者遗留给后代的财产均为正值或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差异。
过于严苛的前提条件已经导致李嘉图等价定理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而在中国,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不是很使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以连年发行国债来换取减税让利的改革道路,国债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局面。
债的上升,的确使公众当期承受的税负减轻,客观上促成了总消费支出的膨胀。
除少数年份,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的增加额仍有80%左右转化为消费。
但是近年来,消费需求的膨胀与财政以国债发行支持减税让利不无联系。
连年的国债不致造成了通货膨胀,而且导致企业和个人明显减少交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偷税漏税,并加大了贫富差距。
在中国存在着较明显的贫富差距,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只有少部分人生活水平较高,但部分人还是正常的生活水平,更多的人是勉强维持生活。
现在虽然是减税政策,但较低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也给不少人带来了以压力,而连年的国债发放对于部分“有钱人”,他们不但可以少缴税,而且可以通过购买国债在大赚一笔,而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国债的持续发行并未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而其导致的通货膨胀却让他们的生活难上加难。
在这几方面,连年发行国债虽减轻了部分人的纳税负担,但也间接造成了更多人的生活负担。
而中国目前的主要目标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
但如果加大对企业以及高薪阶层的征税减少发放国债,我认为可以缓解连年发放国债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膨胀,并有助于降低贫富差距。
在我看来,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并不非常实用,虽然李嘉图等价定理指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
但以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放国债和调整税收带来的效果并不相同。
国债的发放和税收的减少的确会减缓人们的生活压力,鼓励群众多消费,但其带来的通货膨胀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生平的持续提高,这样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并非长久之计。
而较少国债的发放,致力于改革税收体制,有针对性的提高税收,如提高高薪阶层,外资企业等纳税,不但可以缓解之前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从而可以缓解物价的过快增长,减轻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负担,降低贫富差距。
可见,债与征税其效果并非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形势下,李嘉图等价定理并无能很好的应用其中,可能到中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李嘉图等价定理中所提到的债税等价在中国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
贸经一班
2008033118
侯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