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临床全面总结及应用
2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名医别录》
艾灸产生于远古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 从原始人发明火就出现了灸法的使用,在人类文 明进程及医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医 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 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 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 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 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正》也 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 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
7
艾灸的作用
四、升阳举陷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 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 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 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李东垣还认为 “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 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 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 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 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 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使机体功能恢 复正常。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 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 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 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凡大病危疾, 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 阴寒,回阳救脱。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 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 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 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灸疗临床应用
1
艾灸的起源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黄帝内经》
艾灸,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知 道了用火之后,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到 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疼痛 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 的疾病也得到缓解。并不断积累了经验,萌生了 灸法。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成公十 年(公元前581年),晋候有疾,医缓至曰:“疾 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 不及。”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足臂十 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 《脉法》,以上出土的4种帛书的成书年代可上溯 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已萌生 了灸法。
9
艾灸的作用
六、扶正祛邪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 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 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 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西医证实,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 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 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 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
4
艾灸的作用
一 、温经散寒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 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 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 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灸法正是 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 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 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 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 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5
艾灸的作用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二、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 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 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 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 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6
艾灸的作用
三、扶阳固脱
10
艾灸的作用
七、防病保健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
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 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 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
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
8
艾灸的作用
五、局部刺激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皇帝内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 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 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 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 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 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 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 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 物的吸收。
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 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11
艾灸分类
一、艾炷灸
直接灸: (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 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 以增加粘附性。然后将艾炷放上,从上端点燃, 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 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 红晕为度。因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不留瘢痕, 故名。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 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3
艾灸治病的原理
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 《孟子》
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 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 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正是这种温热刺 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 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 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 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 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 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 促进药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