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讲解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是初一,宋襄公和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 好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
司马建议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还没全部 渡过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楚军全部过河以后还没有摆开阵势,司马又建议出击,宋襄 公还是说:“不行。”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 焉。
等楚军列好战阵以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也大腿受了伤,门官全被歼灭。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毛。
都城里的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 经受伤的敌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3、在内容上,《左传》记事终止时间较《春秋》后延27年 ,并且通过经传相对照看,有的经有传无,有的经无传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14年( 前454年),历经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 、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13个君主。 而《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14 年(前481年),中经12个国君。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 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 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 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 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 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 上的优点,一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排比史实。 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 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 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
(1)《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 与诸侯国同等看待。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故“周郑交 质”、“周郑交恶”。 ⊙僖公二十八年践土之会“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春秋》“天王狩于河阳”)。 ⊙昭公三年,叔向、晏婴论齐、晋季世的对话“其(民人)爱之如父母, 而归之如流水。”
《左传》选文译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 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 “上天遗弃我们已经很久了,您想振兴它,这是违背天意而不能赦免 的呀!”宋襄公不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 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 果 ;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 , 说 什么 “ 君子不鼓不成列 ”, “ 君子不重伤 , 不禽二毛 ” 的愚蠢做法。 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 尽致。又如僖公 28 年的城濮之哉 , 这 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 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 , 接着 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 , 命 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 的 “楚君之惠 ” 。最后 , 写战役的本身 : 晋军以其下 军、上军、中军 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 , 最后写晋军先击溃 楚国的同盟 军陈、蔡的军队 , 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 制人的 战略思想 , 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 , 使人有一种历历在 目 之感。
1、《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传。
在汉代,解释《春秋》的传有五种,即左氏传、公羊 传、谷梁传、 邹氏传、夹氏传,后两种早亡,流传下来 的三种合称《春秋三传》,这 三传释经的侧重点不同。公 羊传、谷梁传以释微言大义为主,左氏传则以史事叙述为主。
2、在体例上,《左传》依循《春秋》,以 鲁四国君在位的年次为纲,依照周历(有时按 鲁历),按时、月、日用史实说明《春秋》经 文上所列举的重要历史事件,属编年体史书。
解题: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也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 所记上限与《春秋》同 , 下限到鲁悼 公十四年 , 一共 269 年的历史 , 比《春秋》下 推了 14年。《左传》是战国 时期早期间世的历史著作 , 关 于其作者 , 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据各种资料研究 , 《左传》似应是完成与战国初期的 作品 , 出自鲁国史宫的 手笔 , 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 它吸收了以往编年史 重视时间观念的长处 ,但传文内容同 所谓《春秋》经文内容并不密切配合 , 记载的历史也比 《春秋》多 27 年。
1、《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保存 了大量史料。
全书18万字,材料丰富,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 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 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 民族融和的 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 分支的 情况 ;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 , 政治上的 交往和联系 , 经济、 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 , 展现 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和发展。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 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 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 修之!”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按照孟 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 , 邪说暴行有作 , 臣弑其君者有 之 , 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 作 《春秋》 ”;“ 孔子成 《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
解题:二、《左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1、《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大体上是《论语》 中孔子提到的左丘明;司马迁所说的作《国语》的左丘; 卫左氏人吴起即战国时相魏文侯的吴起。
2、其成书年代当在公羊传、谷梁传之前,即战国之际, 上距鲁哀公不远。有两种传本,一种是孔壁藏书,一种是 民间私传本。《左传》是用先秦文字写就的,属古文经。
《春秋》对诸国纷繁复杂的历史 , 进行了爬梳、 综合、排比 , 勾勒了 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的轮廓。 但是它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事件中 的有关 人物 , 一般都没有写出它们的或他们的活动 , 这对 于人们了解历史 的事实和把握历史面貌来说是远远 不够的。这就由后来的《左传》来弥补 了。
古代用兵之道有个信条:不靠阻击处于险境的敌人来取胜。 我虽是亡国者的后代,不进攻尚未排好战阵的敌军。”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 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子鱼说:“国君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处于险境而未 摆好战阵,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哪!趁机阻击和进攻他们, 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打不赢呢!
《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 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 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 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 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 突出。如: 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
《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 完全一致。
4、今本《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春秋》《左传》二书,原本单行,晋杜预为二书作注,分 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为整齐记事,因将《左传》原文分割 ,按年隶属《春秋》经文之下,先经后传,合为一书,而成 今本。
解题:四、《左传》的成就
3、过多地收录奇闻轶事和频繁地使用遥体人情的笔 法致使闺房私语、个人独自、密至阴谋之类时有所闻, 这些虽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但于史料的可 信程度未免有所损伤。
解题:六、《左传》的流传
《左传》之源流 , 编年体历史在我国出现很早 , 周代各国都有 , 或称《春 秋》 , 如燕、齐、宋等 ;或 别定它名如《乘》、《梼杌》等 , 编年体注意历史 事 件的时间联系 , 有利于明白形势。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春秋》相传是孔 子所删订。 后来 , 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解释 , 叫做传 , 汉代有 五种传 , 《左氏传》、《公 羊传》、《谷梁传》、 《邹氏传》、《夹氏传》 , 现在邹氏、夹氏二传佚 , 三传存 ,为春秋三传。 现存《左传》通行体是晋杜预《春秋经传集 解》 , 唐孔颖达作疏称《春 秋左传正义》。除此之外, 还有清李贻德《左传贾(逵)服(虔)注辑述》、刘文淇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仅到襄公五年)、近人章炳 麟《春秋左传读》、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 中舒《左传选》。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 , 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 原 委的 , 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这不仅 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 记人方面的容量 , 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 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 足 , 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 , 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 主张 , 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 , 《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 , 它叙 述的 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