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工程十年运行小结

三峡工程十年运行小结

三峡工程十年运行小结一、防洪1.1库容条件三峡工程所形成的水库,大都位于高山峡谷中,故水库虽较长.但库容相对不很大。

按照选定的方案,大坝最大坝高181m ,壅水高度约110m ,形成了约lOOOkm2库面的水库。

坝顶高程185m以下库505 亿m3,正常蓄水位175m以下库容393 亿m3,防洪限制水位145m 以下库容171.5亿 m3。

三峡水库的特点是:(1)整个水库长570~650km ,水面平均宽仅l.l km ,属河道型水库。

(2)按正常蓄水位175m ,枯季消落水位155m计,兴利调节库容达165 亿m3,但与多年平均水量4510 亿m3相比,库容系数不足4% ,从径流调节特性上看是一个"小"水库,仅能进行季调节或不完全年调节,故三峡水库从整体上说对长江年内径流情势改变是不大的。

(3)按正常蓄水位(防洪高水位)175m ,防洪限制水位145m计,防洪库容达221.5 亿m3,尽管它与长江巨大的洪水来量(例如1870年最大30 天洪量达1650 亿m3)相比,所占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但由于长江河槽的泄水能力与最大流量之比相对较大,加之三峡工程有良好的控制洪水的性能,可以实行有利的补偿调节,故这个防洪库容仍能发挥较好的防洪作用。

1.2 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三峡工程位置紧靠防洪重点保护区—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上端,控制了长江上游全部洪水,具有较大的防洪库容,枢纽工程具有蓄泄自如的调控洪水的手段,因而是长江防洪治理的关键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的主体。

1.2.1 解决荆江防洪问题的决定性措施荆江河段是目前长江防洪形势最严峻的河段,历来是长江乃至全国防洪的最重点。

自明代荆江大堤基本形成以来,堤内逐步成为广袤富饶的荆北大平原。

多年来,荆江河道由于泥沙积不断抬高,洪水位逐渐升高,而堤内由于泥沙已很少进入,造成地面与荆江洪水位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使赖以保证防洪安全的荆江大堤堤身不断加高,目前已达到12~16m 。

由于大堤系不断加培而成,堤质不良,堤基相对不透水层单薄,土质结构复杂,不连续的粉细砂层、淤泥层随机分布,个别地段还有砖瓦木石等杂物,存在许多先天性缺陷,在洪水期经常发生翻沙鼓水等重大险情,万一大堤溃决,数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以十多米水头倾泻而下,将可能造成死亡数十万人的毁灭性灾害。

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万一大堤溃决或被迫分洪,亦将造成极为严重的洪灾。

目前荆江大堤防洪能力即使按沙市水位45m完成加高加固后才略高于10 年一遇洪水,即使考虑荆江分洪区等分洪工程运用也仅能勉强防御枝城来量80000 m3/s的洪水,约相当于40 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还无切实可靠的对策。

由于洪水来量远远超过允许泄量,故仅靠加高堤防来解决荆江防洪问题是不现实的。

只有兴建三峡工程,才能把长江上游洪水调控到合理的范围,经规划设计,可以把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 年一遇洪水,并对1000 年一遇洪水或类似1860 、1870 年的特大洪水可调节至枝城最大流量不超过80000 m3/s ,从而可在现有的分洪工程配合运用下安全行洪。

可见,三峡工程是解决荆江防洪问题最有效的决定性措施。

历史上从汉朝至清朝末年2000多年间,发生洪水200多次,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洪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98年大洪水,荆江河段1700多km超警戒水位,24处溃口,高峰时48万军民上堤抗洪。

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公元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灾之一。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三峡工程建成后,形成库容为393亿m3的大水库,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

三峡工程的建成,使得长江最险要、全国七大江河中防洪标准最低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自三峡工程建成以来,经历了2010年、2012年两次特大洪峰考验。

其中,2012年汛期,三峡工程成功经受 71200 m3/s建库以来最大洪峰考验,最大削峰28200 m3/s,年度汛期累计拦洪266亿m3 ,相当5个荆江分洪区的分洪量。

据宜昌水文站测量资料,1998年洪峰流量为63300m3/s,1954年洪峰流量为66800m3/s,1931年洪峰流量为64600m3/s,2012年洪峰流量为71200m3/s,2012年的洪峰流量均超过20世纪历史上三次大洪水。

如果当时有三峡水库调洪,控制泄洪流量,就不会发生那样严重的洪灾。

而本世纪2010年和2012年遭遇的洪水流量与20世纪三次大洪水流量接近或略大,但再也看不到像1998年数十万军民“严防死守”大战江堤的景象,是三峡工程确保了荆江、长江长久安澜。

1.2.2 解除了武汉市防洪的后顾之忧武汉市是特大城市,地势较低,多年来进行城堤建设,已形成独立的城市防洪保护圈,其标准达到了20~30 年一遇,相对其他地区标准要稍高些,但超过这一标准后仍需依靠流域整体防洪方案运用,在其上下进行分蓄洪来控制洪水位。

但武汉市防洪还有一后顾之忧,就是担心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抄近路直趋武汉造成洪水位急剧升高的问题。

这是由于从沙市附近到武汉的直线距离,要比从沙市经长江河道到武汉近得多,且无有效的防洪屏障,故万一荆江大堤溃决,巨量洪水就可能抄近路直趋武汉。

三峡工程解除了荆江大堤溃决的威胁,从而也就解除了武汉防洪的这一后顾之忧。

1.2.3 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量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分蓄洪区、河道整治等综合措施。

按照1954 年洪水为防御对象,安排了约500 亿m3分洪容量的分蓄洪区。

在超过堤防防御标准的洪水袭来时,分洪运用是有效的,可行的,这已为1954 年、1983 年等大洪水年份防汛斗争所证实,但分蓄洪的损失很大,运用也十分困难,它只是在上游没有足够的干支流水库拦洪情况下被迫牺牲大片农田,求保重点的一种不得已的措施,应当力求减少数量及减少使用机会。

三峡水库具有200多亿m3防洪库容,并能对洪水调控自如,可使荆江分洪区的使用机会达到100 年一遇以上,针对1954 年洪水情况,可减少城陵矶附近地区分洪量40 亿~102 亿m3,从而大大减少了分洪损失。

1.2.4 延缓洞庭湖淤积,长期保持其调洪作用洞庭湖区是长江、四水洪水的洪道与调蓄场所。

现状条件下,三口分荆江洪水入湖流量占荆江洪峰流量1/3~1/4 ,洞庭湖对入湖总入流洪峰的削减值平均达一万余立方米每秒,故它对于长江中下游防洪来说是太重要了。

但长期以来,长江分入湖中水流挟带大量泥沙入糊,下荆江裁弯后虽有所减少,目前每年仍达1 亿t 左右,故造成了严重的淤积,加速了洞庭湖的自然消亡。

三峡工程兴建后,下泄泥沙将大幅度减少(2013年三峡入库泥沙1.266亿t,建库后来沙量减少约75%;出库泥沙0.324亿t,排沙比约25%),在不考虑长江上游支流建库的情况下,在库区达到冲淤平衡(约100 年)前,荆江含沙量将比目前小很多,特别是刚建成的20~30 年间三峡工程下泄水流含沙量仅为原来的30%左右,从而大大减少三口来水挟带入湖沙量,初步研究认为可能由建库前的1 亿t 左右减为2000 万t 左右,从而使洞庭湖的年淤积量很少。

随着长江上游水库的不断兴建,水土保持作用的逐步发挥,三峡工程水库冲淤平衡的年限会继续延长,荆江含沙量大大小于目前的状况可能维持一二百年,这就使洞庭湖的调蓄洪水的作用得以较长期地保持下去,也为洞庭湖区全面综合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对长江防洪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三峡工程建成后,使长江中下游形成以水库、堤防、分蓄洪区、河道整治组成合理的防洪工程系统,其调度主动性可靠性大大增强,长江防汛局面将会根本改观。

二、三峡工程在长江水电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三峡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00 万km2,径流丰沛而相对稳定,有条件兴建高坝集中落差,故形成了巨大的发电能力,是条件极为优越的巨型水力发电工程。

2.1 世界最大的节能减排水电站三峡工程设计装机容量达18200MW (如加上右岸地下厂房6×700MW和左岸2×50MW自备电站将达22500MW) ,年发电量880 亿kW•h,在目前世界上已建、在建及研究得较成熟的水电工程中,首屈一指。

它的建成将使我国水电建设在世界上的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统计三峡电站建成十年来,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发电7100多亿kW•h,相当于替代燃烧2.35亿t标准煤。

平均每年减少10000万tC O2,减少200多万tSO2,减少1万多t CO,减少37万t氮氧化物,以及大量的废水、废渣和浮尘等,减排效益显著。

据监测,大坝建成后,其所在地宜昌市的酸雨区大大减少。

2.2 华中、华东能源供应的最重要支柱华中、华东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对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很快。

然而这两个地区一次能源均较短缺:华东地区煤炭、水能均缺乏,华中地区水能资源稍多,但除了三峡工程以外,余下的也不多了,故此两地区需长期从外部输人能源的格局是确定的。

三峡工程的兴建,将成为21 世纪初的一个时期内华中、华东地区的支柱电源,三峡工程每年向这两地区增供的电力在一段时期内可达其增长需求的约一半,可见其作用之巨大。

2.3 开发长江水能资源最重要的工程长江水能蕴藏量2.68 亿kW ,可开发量1.97 亿kW ,三峡工程的建设,意味着开发了长江约十分之一的可开发容量,因而它将在长江乃至我国的水能开发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4 促进全国联合电网的实现由于三峡工程的地理位置优越及规模巨大,工程建成后,实现全国各大电力系统正式联网已具备了充分条件,势在必行,这将取得巨大的联网效益,成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三、三峡工程在发展长江航运中的地位与作用三峡工程壅水高度约110m ,形成长570~650km的库区,水库调节径流增加了下游枯水流量,从而为发展长江航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1 改善重庆至宜昌航道的根本措施长江重庆至宜昌是西南地区至华中、华东的主要水路通道,江面由上而下逐渐收缩,万县以下一般仅宽150~200m ,平均比降为0.18% 。

特别是三峡段,最窄处仅1l0m ,年内水位变幅最大达60m ,日变幅可达10m以上。

本河段原有急流滩、险滩、浅滩139 处,其中有绞滩站24 处。

葛洲坝枢纽建成后,淹没了库区急流滩、险滩共30余处,改善了130km的通航条件。

经过40 多年努力(三峡工程开工前),航道维护尺度为2.9m×50m×750m ,可通航1500t船舶组成的船队,但因自然条件的限制,船舶通行要受到单向航道、绞滩等制约,航运通过能力有很大限制,且已不能靠一般整治措施得到根本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