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崛起中的战争因素

大国崛起中的战争因素

大国崛起中的战争因素陈文峰1950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装入侵朝鲜,悍然以战争形式干涉朝鲜内战,并进而威胁到中国边境安全,中共中央应朝鲜劳动党的请求①,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遣以彭德怀元帅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经过近三年的浴血奋战,打败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完全的胜利。

击败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美国的胜利,使中国人一扫近代史上的屈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如果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此以一个统一、独立、民主国家的身份站立起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标志着中国在经受了百年屈辱后,再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并开始重新崛起成为大国。

本文将通过探究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在中国民族复兴和崛起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来探讨大国崛起中的战争,以及战争在大国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1950年10月3日,根据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劳动党中央常委、内务相朴一禹携带求援信函,于10月3日抵达北京,当面呈交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信函全文参见《抗美援朝战一、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大国的崛起是一个牵涉面和影响面都非常广泛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纵观世界各国兴衰荣辱的历史,大国崛起涉及许多因素,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缘、历史机遇等,却没有一个或几个因素能完全解释大国崛起、国家兴衰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

但从几千年大国兴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大国崛起中可能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地缘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但惟独不会缺少战争,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

正如英国著名作家马丁•怀特所说:“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只有在战场上打败过另一个大国,从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才会被别的国家承认为大国。

”“文明世界之立国,通常是以进行战争的决心开始的,然后才能避免战争,保持和平。

”①政治体制落后的国家,如沙皇俄国,在欧美国家普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依然保持封建农奴制度,却依然长期保持着大国地位;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亚述、蒙古,都曾依仗强大的军队而横扫欧亚大陆,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与罗马争夺地中海霸权的希腊、迦太基,在文化、经济方面比罗马为先进,但最终的胜者却是军事强国罗马。

“尽管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力量也是位居世界第一,但它的外交与军事的影响力却乏善可陈。

”②并不是世界大国。

考证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经济文化落后、军事发达而崛起的大国,但从未有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弱小而能崛起的大国,有因好战而亡国或者衰落者,但从来没有不进行战争而能强大者。

好战必亡,①《时事新报》1895年8月30日。

②《推荐序一:兴衰的秘密》,许知远作,见《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翻译,国际忘战必危,无战不强。

就近代中国而言,经济总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1870年降到17.2%①,依然是世界头等经济大国,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殖民地。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假象,甲午战争的失败更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东亚地区大国地位,第一次沦为地区二流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派遣大批华工赴欧服务,但在战场上并无建树,虽然作为战胜国,国际地位并没有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盟国的重要一员,与日军拼死作战,以三千五百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歼灭日军一百五十多万,②为战胜日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美国、苏联等世界大国的认可,罗斯福总统的东亚新秩序构想即准备“以中国取代日本”,美国国务卿赫尔更认为:“日本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失去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资格,唯一真正的东方大国就是中国了……因此,如果要确保远东稳定的话,任何安排都得以中国为中心来进行。

”③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美国以公文形式致电国民政府,约请中国派一支5万人的军队协助美军占领日本。

虽然解放战争打乱了这一进程,但中国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已有所恢复。

1950年10月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与美国①《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门洪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8页.②《中国抗日战争史》下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624、625页。

③转引自赵志辉《也谈开罗会议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兼与时殷弘和陶文钊同志商榷》,《世界历相去甚远,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以弱敌强、以寡敌众,击败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恢复中国在东亚的地区大国地位。

二、战胜强国是改变国际秩序、确立大国地位的重要方式大国不仅代表着国家地位,也代表着一种国家权力:霸权,而不论世界霸权还是地区霸权,都是独占而不可分享的,一个国家要崛起并确立大国地位就意味着要挑战现有的世界大国或者地区大国,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

而国家权力,不论是主权还是霸权,最核心的支撑因素都是暴力手段,尤其是军事力量。

要挑战并替代已有的霸权,就要摧毁或者削弱其支撑因素,特别是军事力量,所以要改变已有的国际秩序,跻身大国行列,战争是主要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唯一的方式。

同时,大国不仅代表着权力,更代表着巨大的利益,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主动放弃大国地位及其所附带的巨大利益。

后来的国家要跻身大国行列,就要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以及大国利益,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这种挑战是核心利益的冲突,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

《孙膑兵法》有云“战胜而强立”,西方人也认为:要想成为强国,你必须击败过另一个强国的军队。

回顾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与大国地位相维系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废止,基本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

比如拿破仑战争后,胜利者反法同盟所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胜利者协约国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二战后由胜利者反法西斯联盟所确定的雅尔塔体系。

而日本挑战中国的东亚地区大国地位和所建立的地区秩序以取代中国大国地位的漫长历程更说明了这一点,历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三次挑战,第一次是在唐朝高宗时期,经过“大化革新”后,日本国力有所增长,妄图挑战唐帝国在东亚的大国地位和唐所建立的“天可汗”体系,发起了侵朝之战,但在白江口之战中惨败,被迫承认和继续服从唐帝国的霸权;第二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结束了长期内战,实现了名义上统一的日本,在太阁丰臣秀吉的指挥下大规模侵略朝鲜并窥伺中国,妄图挑战大明的大国地位和所建立的“朝贡”体系①,先后发动两次战役(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但在中朝联军的反击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次是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军力增强,再次进行挑战,终于成功,一举击败清军,从而取代中国成为东亚霸主。

回顾中国近代史同样可以发现这一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每次对华侵略战争的胜利都会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巩固下来,这实际上是列强对华所建立的新秩序:殖民秩序。

辛亥革命的胜利对这种殖民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而真正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地位则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此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彻底地扭转了这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②。

①“东亚‘朝贡体系’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最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见《推荐序一:最后的大国》,王之明作,见《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1月版,序第7页。

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过去马歇尔使华是以高居于国共两党之上的调解人自居,可是在板门店以及以后的日内瓦、华沙谈判时中美双方是完全对等的。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也对新中国在战争中的表现感到出乎意料,因而一再表示钦佩。

当时有人称苏联对待东欧国家是‘父子党’的态度,对中国却还是‘兄弟党’的关系。

”①中国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周恩来在不久后召开的象征“亚洲和非洲复兴”的万隆会议上扮演了“主角”,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直接关系。

三、战胜强国是塑造大国心态的重要途径大国不仅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态,自信、勇敢的大国心态。

实力是大国心态的基础,而大国心态则能使实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大国崛起不仅需要增强实力,也需要不断地培养铸就大国心态,缺少大国心态的国家,即使实力再强也不是大国。

大国是实力成功使用的过程和结果,虽有实力而没有充分使用的自信和勇气不足以称为大国。

塑造大国心态有很多途径,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家而言,战争,尤其是战胜强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战胜强国的战争,在形势上是争霸和崛起的必要选择,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彰显了一种自信和勇气,这是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大国的重要标志:大国心态。

近代的日本从一个东亚二流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的历程中,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甲午战争的胜利不仅使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大国,也彻底打消了日本人几千年来对中国“天朝上①《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和反思》,徐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9月版,国”的畏惧,开始自认优越,与西方列强一起蔑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而日俄战争的胜利,不仅对于一直鄙视亚非拉有色人种的欧洲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难以补救的失败使旧世界第一次遭到屈辱”①。

更使日本证明“有色人种能够战胜白色人种”②,“摇撼了欧洲优越的神话”③,“在军人以及广泛的国民中间,产生了作为亚洲强国的自负和骄傲”④,为日本积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在二战中主动挑战美、苏、英等世界大国奠定了精神基础。

在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由“天朝上国”的心态向半殖民地心态的转变,是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一次次的失败联系在一起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参战的清朝文武官员虽遭惨败却无一投降,而与西方列强交战一次次的失败,彻底摧毁了中国官员作为“天朝上国”的自信,也使得崇洋媚外成为不以为耻的潮流和自然。

殆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很多官员和军队在日军打击还没有降临的时候,就已经成批量成建制地主动投靠作汉奸和伪军,对照一百年前“天朝上国”的自大,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实力的下降,也反映国人心态的转变。

人之可哀,无逾心死,国家亦同,相比实力下降,心态的转变更为可怕。

抗日战争的胜利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种心态,但苏美盟军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不争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精神效果,而抗美援朝战争则完全扭转了①《列宁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②《日本近代史》,万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第37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