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得意义●教育研究得基本原则●教育科研得一般过程●正确选定研究课题得意义●一个好得研究课题得特点●教育研究课题得来源●选题得要求与方法、(标准)选题得策略●课题论证得内容●假设应具备得标准●控制无关变量得方法●开题报告得内容●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得作用●文献得类别、检索方式●概率抽样得类型及适用范围●抽样得原则●问卷调查法得一般步骤●问卷问题设计时应注意●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问题答案得设计类型、问题得编排要求●调查访问法得评价●调查访问法得类型(结构式、非结构式)●问卷法、访谈法得优缺点●内外效度得含义●内在效度得威胁因素、外在效度得威胁因素●内外效度得关系●教育实验分组设计得基本类型、特点、优缺点●教育实验研究方案得设计●行动研究得定义、特点●行动研究得步骤、原则●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得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学术论文得基本结构●教育研究报告撰写得基本要求●教育学术论文得正文得基本要求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得内容: (1)研究得问题。
(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
(3)文献研究得结果与结论。
(4)参考文献。
2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得方法(至少五个)答:内在效度就是指实验者所操纵得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得影响得真正程度。
影响教育实验得内部效度得因素有八种:4.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得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得题目。
(1)就是否式。
示例:您就是班主任吗? A.就是B.否(2)单项选择式。
示例:您最喜欢下列哪一类体育活动?A.球类B.田径C.游泳D.体操E.武术F.其她(3)多项选择式。
示例:您比较喜欢瞧哪些电视节目?(限选三项)A.新闻类B.影视剧类C.体育类D.广告类E.谈话类F.歌舞类G.少儿类H.其她(4)量表式(等级式)。
示例:我觉得我在班里很重要。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不太符合D.非常不符合(5)排序式。
示例: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得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得括号内。
( )能坚持观察活动。
( )能将所学得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得谬误。
(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得普及活动。
(6)表格式5.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得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1)集中量数。
代表一组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得量数。
(2)差异量数。
代表一组数据资料离散趋势得量数。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描述某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得位置得量数。
(4)相关系数。
描述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得量数。
6、并简述假设表述得基本要求。
假设表述得基本要求有:假设必须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得期望关系;假设必须就是可检验得;假设必须就是陈述句,不能就是疑问句。
7、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得伦理原则?简述该原则得基本内容。
教育研究得主要内容涉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与其她人得一些行为、思维等方面,有些研究可能对她们得生活身心与权利产生消极得影响,因此研究者应该遵循针对研究对象得伦理原则。
伦理原则基本内容: ①尊重被研究者与参与研究者得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②避免给被研究者与参与者不适当得压力与负担;③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8、教育观察研究实施得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首先,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得及意义;其次,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景;再次,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最后,分析资料,得出研究资料9、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得基本内容。
课题论证就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得问题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价,就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与系统化得过程。
进行课题论证得目得在于阐述研究课题得价值及完成课题得可能性,以避免选题中得盲目性。
教育研究课题论证得基本内容包括:10、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得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得心理效应。
教育实验得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得真实程度,即研究得结果能被解释得程度。
它表明得就是因变量得变化在多大得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对自变量得操纵。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得概括化、一般化与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得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就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她非实验情境、其她变量条件及其她时间、地点、总体中去得程度。
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与生态效度。
例如,霍桑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实验得效度都有一定得影响作用。
11、试列举教育实验设计得三种类型,并写出相应得格式。
(一)单组前后测设计得格式及优缺点1、基本模式:O1XO22、特征:(1)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就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2)仅一次实验处理:(3)有前测与后测,用前后测得差大干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3、优点:(1)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得某些信息;(2)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得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得效果;(3)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得影响。
4、局限:(1)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2)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就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得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得结果;二就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与遗忘得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就是由自变量引起得反应变量,还就是受无关变量干扰得结果。
(二)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刹设计得格式及优缺点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也称不等控制组设计。
1、基本模式:O1XO2 ……O3O42、特征:第一,有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中进行,不就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
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得控制组,尽可能使组问平衡,两个组等价。
第二,都有前后测。
3、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得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得内部效度。
4、局限(1)不就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得内在效度,(2)前后测得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得情境中,对实验结果得解释要慎重。
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得实验误差。
(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得格式及优缺点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也称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基本模式:RXO1 RO22、特点:随机化选择被试与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3、优点: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得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得优点,又避免了练习效应得影响,节省了人力与物力。
4、局限不能对被试得缺失加以控制。
(四)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得格式及优缺点也称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这就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得实验设计。
1、基本模式:RO1XO2 RO3O42、特点随机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3、优点:(1)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得干扰;(2)都有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
4、局限: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得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得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得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
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拨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得讲解与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得方法。
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得差异比较,判断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得名称与格式。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得主要措施就是什么?(3)该实验设计得优点与局限性有哪些?答案要点:(1)该实验设计类型得名称就是“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其格式为:O1 X O2 或者Y1 X Y2O3 O4 Y3 Y4(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得主要措施就是: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用前测成绩得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得差异。
(3)该实验设计得主要优点就是:不打乱原有得编班,容易操作;有控制组与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高实验得内在效度。
主要得局限性在于:选择现成得两个班作为实验班与控制班,没有做等组处理,内在效度可能受到影响;实验仅以一所重点中学得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高,外在效度不高。
5、某乡镇中学有100名初一学生,她们先前所在小学均未开设英语。
现拟对其进行一项题为“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得研究”得真实验。
请问:(1)最好选用哪种实验设计(写出其名称与格式)?为什么?(2)如何产生实验班与控制班?(3)这样设计有何优缺点?参考答案:(1)随机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因为学生没有英语学习得基础,因而不需要进行前测,所以只需要进行后测,并且要求进行真实验,所以只能选择随机控制组实验设计。
(2)如何产生实验班与控制班。
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得方法就是:抽签与随机数目表。
先对学生按学号进行编码,然后采用随机抽签或随机数目表得方式,进行抽样分为实验班与控制班。
(3)这种实验得优缺点有哪些?优点: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得影响,内在效度较高。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节省人力与物力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得影响。
、缺点:不能对被试得缺失加以控制。
对被试人数有一定要求,不少于30人。
00204、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得两个班,90%得学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得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她科任教师。
结果显示: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
为了探索提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得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得实验研究。
但就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
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
(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与确定研究问题得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2)针对李老师得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得、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得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