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地方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常见地方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常见地方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仅供参考)
.仔猪副伤寒
又称仔猪沙门氏杆菌病。

临床上以出现肠炎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1)病原体: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本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药物能够很快杀死该菌。

(2)流行特点:冬春季节易发,多发生于4月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及羊水中排菌。

经消化道感染(垫草、饮水、用具)。

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当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存在体内的病原菌会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常与猪瘟、气喘病混合感染。

(3)症状:
急性型(败血型):体温升高41~42℃,精神不振,呼吸困难,下痢,耳尖、脚腹下侧,吻端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淤血,2~4天后病死率升高。

慢性型:眼有脓性分泌物,结膜潮红,先拉干粪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恶臭、皮肤出现弥漫性痴样湿疹,最后衰竭而死。

(4)剖检变化: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肠壁变厚,盖一层灰粪色或绿色麸色样物质。

(5)治疗: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均有疗效。

(6)预防:保持环境干燥卫生,定期消毒。

1月龄仔猪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按瓶标签标明的头数,用冷开水稀释,按每头剂疫苗稀释于1~10毫升冷开水中灌服,每头5~10毫升。

注射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1头1毫升肌肉注射。

2.水肿病
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

特征为胃壁和头部水肿,共济失调和麻痹。

(1)病原体:溶血性大肠杆菌。

(2)流行特点:多发于春、秋季节,地方性流行。

健壮和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传染源为带菌母猪和感染仔猪。

由粪便排出病菌,污染饲料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

(3)症征:突然发病,沉郁、口吐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

病猪肌肉震颤,触动时嘶叫,前肢站立不稳,后肢不能站立,步态摇摆。

作圆圈运动,病猪体表常见额部、眼睑水肿,四肢下部及两耳尖发紫。

(4)病理变化:病猪胃壁水肿,切开流出清亮的液体,大肠水肿,特别是结肠系膜有透明的胶冻样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5)治疗:
方一:早期选用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用4000单位肌肉注射。

方二:20%磺胺嘧啶钠20毫升,维生素C1克,50%葡萄糖50毫升,地塞米松15毫克,混合静注。

3.胃肠炎
胃肠炎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传染性消化系统疾病。

(1)病原体:胃肠炎病毒,本病毒对光、紫外线、热敏感。

(2)流行特点:以深冬、深秋、早春多见。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

病猪及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可以众粪、呕吐物、乳、鼻液和呼出气体中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3)症状: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腹泻。

粪便呈黄色、绿色、灰白色。

常有没消化完的凝乳块,并带恶臭味。

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减轻。

(4)病理变化:尸体脱水明显,胃、小肠膨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粪并带有泡沫的液体。

(5)治疗与预防:
方一:内服0.1%高锰酸钾溶液100~200ML,也可内服1~2%草木灰。

方二:磺胺脒2~3克,小苏打4~5克,用胃蛋白酶液拌成糊状内服;
方三: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痢菌净等;
方四:防止自体酸中毒用低渗葡萄糖100毫升、维生素C10毫升静脉注射,同时可配合肌肉注射病毒灵5~10毫升,疗效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