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

广东省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

广东省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粤府办〔2014〕14号),推进全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各级中医医院的预防、养生、保健服务,实施广东省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重点加强地市级和县区级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制定如下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试行版》),在三年建设周期内,通过重点扶持一批地市级中医医院、县区级中医医院加强“治未病”服务平台的规范化建设与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丰富“治未病”服务项目与技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完善各级中医医院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功能,筑牢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引领地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建设内容按照2016年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省财政按每个地级以上市、县区级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00万元的标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共投入6100万元开展项目建设工作。

经费主要用于:(一)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要求,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与管理。

具体要求如下:1.“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

不得把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等纳入“治未病”科范畴。

中医医院应提供与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2.“治未病”科的功能定位和应具有的管理职能:“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治未病”科可具有以下管理职能:一是统筹并整合资源,构建“治未病”服务链。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实现健康评估、干预、追踪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相关科室独立存在,但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链,或为“治未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协调各相关专科介入疾病病前管理。

协助各专科选择合适的优势病种,推进疾病管理,并前移到病前状态管理。

三是基层辐射。

通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治未病”人才、支持开展“治未病”相关业务,延伸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基层“治未病”服务水平。

3.“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应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4.科室命名要求:中医医院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具体如下: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5.“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偏颇体质者。

二是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三是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常见病前状态有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经前综合征等。

四是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指已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

五是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老年人(延年益寿)等。

(二)加强服务提供平台的规范化建设1.完善科室的服务区域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健康宣教区等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区域设置只需体现相关功能即可,不要求对各区域对应挂牌命名。

各服务区域的功能要求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执行。

“治未病”区域指导中心、研究中心以及有条件的单位可增加健康管理区,完善健康追踪与管理功能。

2.完善设备、设施配置设备配置应与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功能、医技人员医技水平、开展的服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

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配置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如专用计算机、文件柜等);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如中医健康评估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等);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如健康宣教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设备等);健康干预设备(如各类针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医治疗设备等)等。

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同时,根据本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可配置其他相关的设备、设施。

各级“治未病”服务点应配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以及与所提供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相关的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所必须的器具。

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按照分层分级实施要求进行配备(见表1),设备的功能简介参阅《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表1:中医“治未病”评估设备分级配备表注:√:必须;*:可选或不选;※:至少配备1种:△:区域内技术支持3.建设信息支撑平台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支撑平台是供医护人员使用,用于管理“治未病”服务对象相关健康信息的平台。

为实现中医“治未病”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配置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支撑平台。

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应具有以下八大基本功能:录入信息、查询信息、随访管理、就诊预约、报告出具、统计分析、数据导出、系统管理。

功能说明见表2。

各中医医院建设“治未病”服务信息支撑平台时,要按照当地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完善有关技术支撑,以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作用,促进当地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的建设。

表2: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支撑平台基本功能(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完善人员配备“治未病”科人员包括中医执业医师、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

专职医护人员二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5人,三级中医医院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不低于70%。

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应由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同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同时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建设人才梯队“治未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及学历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三级中医医院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执业医师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

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当有中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科室医师比例不低于20%。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掌握“治未病”科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

“治未病”科医师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业培训,掌握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治未病”科常用健康评估技术、干预技术操作、常用的预防调养方案或常见健康状态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等,积累一定的健康评估及干预经验,如健康状态调养经验(包括药养食养和非药物疗法等)以及健康宣教经验等。

“治未病”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医医师还应具备较高的健康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治未病”服务工作。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应从事中医工作20年以上,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治未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

学术带头人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本科室的科研创新工作,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四)提供规范化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科开展的服务项目应当不少于5项。

“治未病”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和服务技术要求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和《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相关内容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