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单元备课教学目标导航知识目标导航: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导航: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导航: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单元分析导航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导航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第二单元声现象单元备课知识结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第三节声音的特性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第五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音乐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音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音的危害和控制、声的利用。
难点:双耳效应、声音的特性、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课时安排:本章共五节,7课时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三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四节噪音的危害与控制---------------------------1课时复习---------------------------------------------1课时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常见发声体是由什么振动发声的;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通过讨论生活实例和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使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进行简单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更加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日用品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不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较弱,但八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实验的欲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音叉、铁架台、钢尺、土电话、手机、塑料袋、水糟、小鼓、铜锣、泡沫塑料。
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4分钟一、播放音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1、请同学们欣赏“牧羊曲”片断,要求他们听完后指出乐曲中包含哪些种声音。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后回答问题。
2、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的噪声几乎无孔不入,又让我们感觉到有些烦恼。
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学生活动:在老师充满激情的叙述中,产生走进“声的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妈妈的轻声叮聆,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学到了知识。
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将引领大家走进“声的世界”,让我们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中所蕴藏的奥秘和规律进行探究。
先请同学们提出关于声音感兴趣的问题。
(本节课首先从其中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对于其它的问题,欢迎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提前了解)板书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有: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为什么狗的耳朵很灵敏?3、录音机是如何将声音保留下来的?4、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小时侯与长大后声音不一样?……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先用音叉示范“造声”,再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饮料瓶进行“造声比赛”。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造出与他人不同的声音。
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思考:(1)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2)你的发声物体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尝试各种方法使饮料瓶发声后回答问题。
可能有的创新发声方式有:1:摩擦瓶体;2:吹瓶口等。
设计意图:选择身边的简易材料实验,体现了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2、请同学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思考:(3)你观察到物体在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比较、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活动:可能回答:物体发声时在“运动”。
并可能举例:用手感觉自己说话时声带在动,瓶中的水静止时不发声,摇晃使之运动时,就能发出声音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
所有学生都动手体验。
4、出示音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其发声时是否也在运动?(按同学们提出的方法演示后鼓励:其实物理学家们也常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易观察的现象,把一些微小的,不易观察的现象表现出来。
)学生活动:可能建议: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5、引导同学们用手模拟音叉的运动特点,指出物理学中称其为“振动”。
学生活动:与老师一同模拟,通过实验或生活体验大多数同学都会赞同,少数同学可能提出疑问6、追问同学们,是否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设计意图: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备课知识结构:第一节温度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导航:1、能区别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5、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6、知道什么是升华、凝华,了解它们的特点与应用。
7、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
重点: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2、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4、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1、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与条件 2 、理解蒸发与沸腾的特点与区别,知道蒸发的影响因素,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
3、知道液化的特点,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