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中考复习知识点科学中考复习用书(分册知识点归纳)(深圳浙江等地使用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一、考试要点二、精析物理部分知识梳理第一册第一章1、质量与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ρ= →单位:1克/厘米3 = 103千克/米3应用:求质量、体积及密度(物质鉴别)注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2、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第二册第一章声波波的存在 电磁波光波波的作用:传播信息特点:(1)光的传播不需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两种不同物质界面上会发生在传播过程中光的路线是可逆的。
速度: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光速最大,数值为3×108米/秒。
反射定律:漫反射折射现象特点:mv密度项目 不同点相同点镜面反射 反射面 光线特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整光面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则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粗糙不平 反射光线杂乱散漫。
空气→水(其它)∠入>∠折 水(其它)→空气∠入<∠折凹透镜5第二册第二章1、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所选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建筑物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a)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b)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改变,若不变则静止;若变则运动。
(4)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等的时间内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相等。
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2、速度与平均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v = s / t单位:米/秒(主单位),千米/小时(常用单位)(2)平均速度: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物体通过的距离与通过这段距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3、力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注意:(1)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必须同时存在。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单位:牛顿(N)。
使物体发生形变Array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大小力的三要素方向作用点4、力的测量、力的图示(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1)零点的确定。
(2)量程的选择。
(3)最小刻度值的判断。
(4)让弹簧自由伸缩。
(5)视线与刻度相垂直。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注意:(1)明确受力物体。
(2)选择合适标度。
(3)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力只画一个作用点,只确定一个标度。
5、常见的力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作用点:重心。
外形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 = mg,g = 9.8牛/千克。
表示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注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静摩擦力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改变方法:(1)改变物体间的压力。
(2)改变物体表面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相互转变。
注意:(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静摩擦力可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
6、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指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a)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b)大小相等;(c)方向相反;(d)同一直线。
(或者说合力为零)(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受非平衡力的作用。
运动速度大小运动方向注意:只要有一个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7、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地,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即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第三册第一章1、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公式:p = F / S单位:1牛/米2 = 1帕斯卡(简称帕)2、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方向:竖直向上F浮 = G空-G液——称量法(G空、G液分别为物体用弹簧秤称得空中和液体中的力)F浮 = F上-F下——压力差法(F上、F下为液体中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F浮 =ρ液·g·V排——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物体全部浸没——悬浮 V物= V排物体部分浸没——漂浮 V物>V排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或(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第五册第三章第1-5节1、简单机械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五要素支点:固定不动的点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平衡条件:F1·L1 = F2·L2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省力杠杆 L1>L2种类等臂杠杆 L1=L2费用杠杆 L1<L2注意:动力臂、阻力臂的画法:定支点,作二线(画出力的作用线)画力臂。
种类结构实质特点注意点定滑轮等臂杠杆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力的大小F = GS = h动滑轮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能改变力的大小,不能改变力的方向F = 1/2GS = 2h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大小,又能改变力的方向F = 1/nGS= nh(n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条数)注意:滑轮组绕线法则:奇动偶定(与动滑轮相连后的绳子条数n为奇数时,绳子起点在定滑轮上,n为偶时起点在动滑轮上),先内后外(从里面的小滑轮逐步向外绕线,不得重复与交叉)。
2、功和功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 = F·S 注意:F·S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单位:1牛顿·米 = 1 焦耳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公式:P = (P = = = F·V)单位:1焦耳/秒 = 1 瓦 1千瓦 = 1000瓦 (1马力 = 735瓦)3注:①外力撤消后,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第三册第四章1、电路电源——提供电能 用电器——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 导线——输送电能 通路 开路短路 电路图 实物图 串联 并联相互关系损坏,其他用电器均不工作个用电器可单独工作电流路径只有一条有两条或两条以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与开关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中的开关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的通断图例2电流电压电阻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I U R国际单位安培(A)伏特(V)欧姆(Ω)单位换算1安= 103毫安1毫安 = 103微安1千伏 = 103伏1伏 = 103毫伏1毫伏 = 103微伏1兆欧 = 103千欧1千欧 = 103欧大小电流大小用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多少来衡量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节干电池的电压是 1.5伏,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小决定于导休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和电压表3、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1)符号不同点共同点电流表○A 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①连接电表时,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②被测电流(或电压)淡能超过电流以表(或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V 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可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③读数方法:先确认量程,再确认刻度盘上的每个大格和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最后从指针的位置读出被测电路的电流值(电压值)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组线的长度改变电阻结构图符号接线连接:上下各一,下柱连入阻值判断:向移减少,离移增大4、电学规律(1)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磁极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3)欧姆定律:I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关系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 = I1 = I2并联电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 = I1+I2电压关系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U = U1+U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 = U1 = U2电阻关系串联电路的总电阴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R = R1+R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R = )分配规律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的阻值成正比U1:U2 = R1:R2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跟它的阻值成反比I1:I2 = R2:R1第五册第三章第6-8节URR1·R2R1+R21、电功、电功率(2)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