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目标:⑴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⑵ 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度热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⑶ 作者为何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⑷ 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⑴ 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⑵ 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⑶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自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
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伤感故事。
(板书标题和作者)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的打击给白居易造成的创伤极深,到江州后一年便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适逢琵琶女,听到她那富有感情的琵琶声,了解她悲凉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与之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并为之而作《琵琶行》。
经过大家的预习,都已经知道了在小序中讲述了作者和琵琶女的伤心事,以及《琵琶行》的由来。
那么,大家先读一读正文,看看本文,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问:大家看完之后,觉得本文有几个主人公?答:两个。
作者和琵琶女。
本文既然有两个主人公,我们就根据这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路线来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
问:第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答:作者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
问:那么,从这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枫叶、送客、惨别等等情况可以看出。
)答:凄凉。
在“醉不成欢”的饯别宴上,突然听到传来的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答:解释意思,听到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
作者在听到琵琶声后便“忘归”了,那他做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第二段。
前六句讲述了什么内容?答:作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
非常好,作者在听到迷人的琵琶声后便迫不及待地邀请了琵琶女相见,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见了作者之后呢,她在干什么?答:开始弹奏。
对,非常正确。
琵琶女便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为作者弹奏琵琶曲了。
弹奏完就弹奏完了吗?观众有没有给出什么反映?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东船西鲂悄无言”或加上“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曲已经弹奏完了,观众也是“悄无言”。
接下来,是谁开口了?“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这是谁的做法?作者?答:琵琶女问:她准备干什么?答:准备自叙身世。
问:对,从“自言”便可以看出琵琶女开始自叙身世了对不对?那琵琶女到底给我们说了一个什么样的身世呢?我们看看第3到第8这5句,是不是说了琵琶女的籍贯、住址、及其色艺出众?“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秋月春风等闲度”,说的这是什么意思?答:歌伎生活的欢笑奢华。
笔锋一转,“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到最后“梦啼妆泪红阑干”是不是说明琵琶女年老色衰后“嫁做商人妇”的寂寞生活。
作者听完了琵琶女的身世,他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然后作者开始了他的事件叙述。
并向琵琶女请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对此,琵琶女做出了什么样的反映?答:“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问:琵琶女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弹奏,那么听闻这次的琵琶曲,作者在干什么?答:“江州司马青杉湿”(板书完成,见最后。
)问:我们回到前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看看,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答: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和琵琶女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待到年老色衰,流落他乡,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诗人才华横溢,直言敢谏,结果沦落天涯,滴局卧病,两个形象都是从如意到不如意,怨恨交织,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同学们也了解了文章的脉络,那么,琵琶行,作者为何要作这首《琵琶行》,自然是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文章有很多笔墨都体现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动人场面,不管是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最精彩的部分,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场面。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一段,请注意朗读过程中能理解音乐的起承转合,能够读出音乐的节奏。
(一位)〈重点讲解〉第二段:读得不错,作者在听闻琵琶女第一次演奏之后,便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急欲邀请琵琶女相见,文章有几个动词用得特别形象,能找出来吗?(请一位,如有不足,老师补充(答:寻、问、移、邀、添、回、呼、唤)。
问:作者为何要用如此详细的笔墨来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况?(答:为了表现琵琶女不想见却不得不见的的心情,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
问:“移船相近邀相见”前一个相和后一个相分别为代词,指代什么?(答:前者指代船,后者指代琵琶女)。
第7到12句。
先写对琵琶的调弦,“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可以看出琵琶女对弹奏技艺的高超。
有情又体现在何处呢?(答:有情后四句)<学生如回答不上,老师可适当引导>。
13到16句。
指法灵活多变,《霓裳》和《六幺》都为当时的名曲,可见琵琶女技艺高超。
17到28句,琵琶弹奏过程。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
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最后两句,写出了听众的反映,表现了琵琶女感人的演奏。
问: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
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
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问:这一段描写一共用了哪几个比喻句?请分别找出其喻体。
答:这段描写一共八个比喻句,其喻体分别是“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滑”、“泉流难”、“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裂帛”。
问:结合课文的注释,讨论一下,这些喻体写出了旋律的什么特点?答:分别写出了琵琶乐曲的“粗重急骤”、“清细委婉”、“清脆圆润”、“婉转流利”、“冷涩不畅”、“激越雄壮”、“戛然而止”等特点。
问:描写音乐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能够想象,但是很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呢?答: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声能知道,情指什么?指的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那形呢?答:大珠小珠,玉盘,冰泉,银瓶乍破,铁骑,裂帛等等。
总结:同学们已经很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琵琶曲的动人之处,大家也似乎跟着作者一起聆听了几百年前另作者潸然泪下的琵琶曲,那么,我建议同学们回去,找找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是《霸王卸甲》来听听,并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他们的意境,品味琵琶曲的韵味,并试着描摹出音乐,写一篇150字的小短文。
总体板书: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女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复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二、新授1.领读第1段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2.音乐的描写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