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范文10篇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范文10篇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范文10篇《三字经》,诵读朗朗上口,历史典故也多,既能多识字,又明白道理,对我的启蒙教育影响很大。

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

爸爸说,意思不懂没关系,只要有兴趣背诵,上学后就会慢慢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我就把《三字经》当成儿歌经常背诵,到了上学前班时,差不多能全部背诵了下来。

上小学之后,我仍然不断诵读《三字经》,从中学到了许多历史、地理知识和人生道理。

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从小就要尊敬师长,学习各种礼节,孝敬、体谅父母。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要懂得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

“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萤,如映雪。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就是告诫每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一生都要勤奋学习。

以前我对爸妈百般依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事都帮我安排好。

重新读了《三字经》,觉得非常惭愧。

今后我一定自强,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多体谅大人辛苦,帮做一些家务,孝顺父母,好好学习。

和同学们在一起时,礼貌谦让,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三字经》。

我想大家对这本书都不陌生吧!这本书是我两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

那时候的我也只能说会背,还不能理解每个故事的意义。

现在重新认真的读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的故事让我知道古人是如何尊师重道,知错能改,勤俭节约的。

我最喜欢李白的故事。

李白从小聪明,但不喜欢学习。

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棒。

李白问“老奶奶,你磨铁杵干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

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

后来成为了大诗人。

故事虽短意义却很深刻,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我会比古人做的更出色。

星期六,我做完作业,觉得实在很无聊。

就拿起妈妈刚给我买的《三字经》,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

它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

孟母把家迁到闹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

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他就到学堂学习知识和文化礼仪。

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多么的重要啊!虽然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自己不刻苦学习,那也是没用的。

这让我想起《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讲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学习,孟母很生气的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来告诫孟子不要自弃其功,半途而废。

只有坚持不懈,经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有进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

方仲永在小时候,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四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不让方仲永学习,整天游逛自夸,自以为是。

从此方仲永也就由一个非常有天赋的天才变成了一个平常的凡人。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我们从这本书上能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为中华民族能流传下这样的书而自豪!今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许多课外书,我最喜欢一本书名为《三字经故事》的课外书。

爸爸对我讲《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启蒙学教材,流传近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现在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全文仅一千一百多字,内容却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社会家庭、历代兴衰、文化变迁,应有尽有;其中更包含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全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

这本《三字经故事》将原文分段作注释、翻译,还配合文句精心选编了七十一则相关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讲述典故渊源,有的阐述人生哲理,有的表现传统美德,大都意蕴深远。

书中的经典原文大字注音,以便于诵读;注释、译文简洁明了,可帮助理解;故事则情节生动、图文并茂。

我一接触这本书,就使我有一种走进神圣的经典殿堂,不但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增长了智慧,而且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同时,吸引我两天内一口气把它看完,至今我对它还爱不释手,经常翻出来看其一、二则故事。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它易读、易记、易理解。

《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

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了我们要勤奋学习。

里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

比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们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教育十分重要。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不就是说人在小时候,性格本来是善良的,他们的性格十分相近,长大后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性格便相差甚远。

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亲人的悉心教导,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轨。

这些都是教育的功劳,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三字经》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论理道德。

谦让就是这数不胜数的道德中的一种。

只有四岁的孔融懂得让梨,知道自己的岁数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这就是一种美德。

比如黄香温席的故事就流传千古,妇孺皆知,每个人都被黄香的孝顺感动了。

《三字经》中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里出现的国家有:夏、商、周、秦、楚、齐、燕、赵、魏等国家,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许多贤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条,虽然在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炀帝——杨广。

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开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耻的,恶人有恶报,最终,隋朝毁在了他的手里,是他把父亲建立起来的隋朝断送了。

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这个国家有朝一日一定会兴起。

但是国家如果国家由昏君接手,这个国家就处于逐渐衰败的状态,最后灭亡。

这就是国家为什么有兴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叙述完后,接着就是那些勤学苦读的人。

孙康、车胤他们俩一个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一个是靠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他们虽然家贫,但是他们人穷志不穷,这就是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共同的.特点,他们能如此的勤奋刻苦里我敬佩!讲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选一句语句来巩固巩固,比如说:曰仁义,理智信。

此五常,不容稳。

就是说仁义理智信这五常是不允许混乱的。

书中说仁义礼智信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但在现代社会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所以我们要有礼貌,做新时代的少年。

《三字经》里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好《三字经》长大后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三字经》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书中不仅有又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还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其中,《铁铸磨针》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他书读到一半就心烦意乱,到河边去捉蜻蜓玩,他老远就看见一位老婆婆在河边磨东西,他走近一看,原来老婆婆在磨铁棒,便问:“老婆婆你磨铁棒干嘛?”老婆婆说:“女儿要出嫁,把它磨成针来做嫁衣。

”李白很吃惊:“这么粗,怎么才能磨成针呀?”老婆婆说:“孩子,我天天磨,害怕磨不成针么?”他听了很受启发,从此以后发奋学习,后来成了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邻居的大哥哥,记得我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急着上厕所,拉开灯就去了,回来时看见邻居家大哥哥的房灯还没关,我回屋一看都12点30了,大哥哥还在学习虽然他成绩很好,但他从不骄傲,我相信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终于,在去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无论是李白的故事,还是大哥哥的故事,都让我明白了:勤奋努力学习一定会获得成果,游戏,懒惰绝对没有益处。

放寒假没几天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教我洒扫、应对、进退,帮我学习、尊长、敬幼的书——《三字经》。

《三字经》文如其名,以三字为一句,四句一组,就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琅琅上口十分的有趣。

但是,《三字经》易学不易懂。

从大年初二开始我就拿着这本书和《百家讲坛》的教授一起读《三字经》。

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的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为什麽喜欢这两句呢?是因为这两句能帮助我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意思是说,人初立世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

后来,因生活和学习环境变换,不同于当初之时了,差异变的越来越大,就象当今社会上的人,有好有坏。

这两句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书中不仅有这样的解释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讲人在刚出生时本性是不善良的。

为什麽能这样说呢?因为每个人在婴幼年时都很不懂事,不是很听话。

既不知道父母亲为家累还是不累,为自己是生气还是难过。

所以说,人出生时是不善良的。

这两种解释我比较认同第一种。

因为,每个人在幼年或少年时不能只看听不听话,应在受过教育后再判断是好是坏。

应该往好的方面看,往好的方面去培养。

这样,才能做社会有用的人。

我读了以后深受启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做事,诚实做人。

长大后报答父母双亲,报效国家。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

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

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千百年来积累的精华在国学之中蕴含。

古时垂髫小儿皆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开始入门,故而,携子共读《三字经》成为小儿学习国学的开端。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相关主题